【本報訊】有老婦日前疑服中藥材製附子中毒死亡,令人關注中藥材安全,本港中藥材標準,並未覆蓋市民常在藥房、中醫診所取得的中藥飲片,而這些經炮製的中藥材,若處理不當會危害生命。浸大等四間大學正研制本地首套中藥飲片的標準檢測平台,今年內先為16款飲片制訂標準。
記者:翁煜雄
浸大中醫藥學院講座教授方宏勳昨說,中藥材包括藥用植物、動物、礦物,很多不可直接用於中醫臨床或製藥;平日在藥房買到、中醫診所獲處方的,其實是中藥飲片,即是將中藥材炮製,清除雜質及減低毒性,並增加藥效,才用於臨床或製藥。
「飲片唔係一定係片狀,可以係粒狀、條狀」。他續稱,炮製法包括淨製、切製、炒、炙、煅、蒸、煮、煨等,過程中或加入酒、醋、蜜糖等,但處理程序不當,會危害服用者健康甚至有生命危險。
炮製後療效不同
學院副教授禹志領舉例,中藥三七(田七)可止血,但經炮製煮熟後卻可加速血液流動。他又說,中藥材「附子」具毒性,但經炮製成飲片,如白附片、黑順片、鹽附子,卻具藥性療效如強心,「炮製過程出問題,毒性未除,食用會有危險」。
方宏勳指,當局《香港中藥材標準》已制訂10年,但仍只覆蓋中藥材,而內地對中藥飲片的標準稍欠周全,故學院聯同科大、中大及理大研究創立本地中藥飲片標準檢測平台,包括鑑別方法、質量監控及安全性檢查等,助市民了解所服的飲片質量及安全性。
他又說,本港中藥材的進口貨值在2010年約為20.4億元,部份會轉口,而新標準可提高各地消費者信心,有助促進飲片進出口貿易。
本地常用的中藥飲片有365種,四間大學今年內先為16種制訂標準,包括為丹參、白朮、何首烏、杜仲、防風、厚樸、苦參、桔梗、麻黃、莪朮、黃連、黃芪、葛根、遠志、薑黃及黨參。
首年經費約294萬元,由創新科技基金承擔八成經費,餘額由中藥業界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