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山素姬步入緬甸國會的一刻,也許就是「民主女神」步下神壇的一刻,也許就是她頂上光環褪色的一刻。
不是要貶低昂山素姬的成就,更不是看淡緬甸及民主前景;只是,昂山素姬選擇體制內鬥爭,選擇跟軍政府又傾又砌開始,她過去20年來累積的聲望、人氣、高潔形象極可能在一次又一次政治交易,一次又一次討價還價後消減,最終消耗殆盡,光芒盡失。
從八十年代末開始介入緬甸政治,成為民主運動象徵開始,昂山素姬扮演的是一個堅持原則的反對派,是一個站在道德高地的魅力領袖。這樣的角色當然難演,付出的代價也大,說昂山素姬因此家散人亡沒有誇張。丈夫過世時,昂山素姬無法相伴身旁,她的兒子更因素姬長期不在家而敵視她。現在,她不再是被軟禁打壓的反對派,成了尊貴的議員,還有機會在下個月回到牛津重遊故地。
問題是尊貴的議員同樣不好當。進入建制,當了議員,民眾對你的期望登時改變。他們不會只滿足於高談原則,他們需要看到實質的改變,他們需要有確實的建樹,例如民主進程快一點,公共交通服務好一點,貨品短缺少一點,個人自由寬一點,工作機會多一點……昂山素姬個人不可能爭取到這許多東西,她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也做不到,她們必須跟其他政黨合作,必須跟現政府及軍人妥協。
問題來了。討價還價或妥協意味雙方或各方都要付出一點代價,大家都不可能堅持自己的價碼寸步不讓。有的時候甚至不得不放下身段,來個U-turn,打倒昨日之我。就以國會議員誓詞事件為例,昂山素姬跟全國民主聯盟起初堅持要政府更改誓詞,從捍衞憲法改為尊重憲法,並申言不改誓詞便不踏足國會。緬甸政府不為所動,堅決不改,不少緬甸民眾開始抱怨全國民主聯盟白費補選帶來的機會。結果,昂山素姬及她的黨友被迫轉軚,不再堅持修改誓詞才就任議員展開工作。
一次轉軚不足以動搖昂山素姬的地位,緬甸民眾對她仍然熱情的支持。只是進入議會後轉軚、妥協將會越來越多,特別是昂山素姬及全國民主聯盟是少數派,她們要辦甚麼事都不免跟軍方及其他政黨討價還價。一次又一次妥協,一次又一次轉軚後,昂山素姬的面目將會越來越模糊,越來越顯得油腔滑調。久而久之,緬甸民眾可能記不起她是民主女神,只知道她是個充滿計算的政客。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