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少長者因眼矇耳聾,容易聽錯或混淆服藥指示,食錯藥時有發生,到急症室求診的長者中,估計10%至15%是服藥後出現不良反應。瑪麗醫院推出「長者用藥知識提升計劃」(E@Deep),由義工在藥房外接觸長期服藥的長者,發現60%人有輕微至嚴重服藥或存放藥物問題,要由醫院藥劑師或義工跟進。
靠藥丸顏色分辨易出錯
不少長者身患多種疾病,需同時服用不同藥物,例如血壓、心臟、糖尿及精神科藥物等,最多可每日服食20種藥以上。醫管局港島西醫院聯網服務總監陳漢威醫生表示,雖然藥房職員會講解服藥注意事項,但每次處方多種藥物,長者難以記憶,部份會靠藥丸顏色形狀分辨,容易出錯。
長者亂服藥物會令病情惡化,更會增加重複入院風險。瑪麗醫院2008年推出E@Deep計劃,每周在藥房外派駐義工,主動接觸長者講解藥物知識,並提醒長者藥物正確服食方法。
計劃過去4年服務共2,863名長者,問卷調查發現24%長者服藥或存放藥物問題較嚴重,需轉介藥劑師跟進;36%則有輕微問題,由義工即時傳導正確知識,只有15%人合格「過關」。
該院臨床藥劑師黃兆賢表示,長者最常見的服藥問題為「不記得食藥」(38%),其次為「自行調整藥物份量」(16%),「不少長者當自己是醫生,量血壓後認為血壓正常,會自行減藥,若血壓上升則自行加藥」,他重申此做法非常危險,長者有可能因頭暈跌倒撞傷。
其實由外籍家傭照顧的長者,也有可能被「餵錯藥」。義工吳女士表示,曾有外傭拿着長者從私家醫生處方的藥物到場詢問,才發現一直把兩種藥物調亂餵食,幸對長者未有太大影響,現時見到由外傭照顧的長者,都會助其加上英文藥物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