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在街頭推行回收箱已有14年,但地球之友批評,回收箱的設計、擺放位置及數量都未能培養市民將廢物回收的習慣,該會早前更在人流甚多的街道實地視察,發現其中一段彌敦道竟有680米距離都不設回收箱,相比每10米便有一個垃圾桶更能令人體會當局對廢物回收的「重視」。
記者:梁德倫
地球之友早前到旺角彌敦道、灣仔軒尼詩道及大埔廣福道三條較多行人使用的主要道路實地視察,發現各街道的回收箱與垃圾桶的比例難令人滿意,例如軒尼詩道是1:7.8、彌敦道是1:18、廣福道是1:35,即有35個垃圾桶才找到一套回收箱。地球之友副環境事務經理歐詠芷表示,調查顯示路邊的回收箱數目遠遠不足,平均十多個垃圾桶才有一套回收箱,「拎住個汽水罐唔知行幾耐先可以掉去回收箱」。
活動掩蓋設計不便
歐詠芷說,回收箱的設計、擺放位置和數量,標誌一個城市的環保形象,也可培養市民將廢物回收習慣。
調查後卻發現垃圾桶的數量遠超回收箱,而且回收箱的設計也不便利市民使用,「回收箱有活動掩蓋,垃圾桶就無遮無掩,有啲市民為咗隻手唔想掂到回收箱寧願唔將廢物回收」。她續說,南韓、台灣、日本等地的垃圾桶與回收箱已融為一體,而且設計開揚沒有活動蓋掩值得香港參考。
回收箱骯髒不堪
負責實地調查的調查員劉兆朗說,不少路邊回收箱衞生情況惡劣,或滿瀉或骯髒不堪,也是市民不願使用的原因之一。
劉兆朗又指出,回收箱之間的間距太遠,平均百米以上才有一個,今次調查更發現彌敦道由油麻地至佐敦一段約680米路段竟然一套回收箱都沒有。
歐詠芷表示,源頭減廢是環保政策極為重要一環,當局應將垃圾桶和回收箱的比例改為一比一,並改善回收箱的設計,取消活動蓋掩,增加市民使用回收箱的意欲,另也應要求承辦商加密收集次數和清潔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