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時代,有學者形容香港是由皇家香港賽馬會、怡和洋行、滙豐銀行加上港督共同管治,當中港督及他的殖民地政府排名最後,重要性最低。這個說法雖有點戲謔卻合乎事實。皇家香港賽馬會就不用說了,怡和及滙豐是英資在港旗艦,跟倫敦朝野關係遠較不過是大英政府公務員的港督密切,說他們對香港事務的影響力比港督大實在有根有據。
看過前幾天傳媒大亨梅鐸父子在聽證會作供的情況,可以得出英國是由梅鐸父子、金融城(theCity)、公務員、唐寧街首相府共同管治的結論。當中首相的實際影響力最少,梅鐸父子及他們的傳媒王國勢力最大。這樣的說法不是故作驚人而是實話實說。根據聽證會披露的事實,替梅鐸父子工作的公關大員及顧問不但跟內閣大臣關係密切,時有直接溝通,更可以隨時得到他們通風報訊,知道政府的最新動向,了解政策的轉機,甚至有明顯利益衝突也在所不顧。就以梅鐸收購天空電視台(BSkyB)一事為例,負責審批交易的文化大臣本該跟梅鐸及他的下屬保持距離,以確保政府決定不受私人關係或利益左右。偏偏多封被公開的電郵顯示,有關大臣一再或明或暗的提示梅鐸該如何做,該如何避免交易觸雷。到關鍵時刻,大臣的助理更以電話、電郵向梅鐸方面人員滙報最新情況,以便互相配合及避免引發不必要的爭論,令交易告吹。此外,梅鐸的手下還可以預先知道其他政府機構如電訊部門對收購的看法,又可提前一天知道文化大臣對國會的發言內容等等。到了這地步,已分不清楚誰是官誰是商,更難以分辨誰是真正的揸弗人。
當然,梅鐸的實力不僅在具體政策,更在於他能在宏觀政治及選舉上呼風喚雨,左右大局。保守黨八十年代後能長期執政,除了戴卓爾夫人的政策對頭外,梅鐸麾下的大小報章包括TheSun、Times等全力支持,又大力鞭韃工黨也是重要原因。1992年大選馬卓安能成功使保守黨四連勝,靠的正是TheSun在選前幾天狠批工黨領袖金諾克不可信。自此,工黨領袖學乖了,從貝理雅到白高敦都盡力巴結梅鐸父子,讓他們以至他們的高層經常進出唐寧街首相府。到保守黨的卡梅倫上台,梅鐸父子依然是拉攏對象,不時一起喝酒吃飯。
顯而易見,梅鐸父子從政治大氣候到具體政策都有重大影響力,都無往而不利。說他們權傾英國,影響力比首相更大實在一點也不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