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店於通脹年代,老闆們的應對策略不外乎兩者:一是加價,二是減料。只用其一者已算是好老闆,如果兩者兼行,便算顧客倒霉,唯有學乖,避之則吉,改找其他選擇。
但是否真有選擇?
實在困難。近半年幾乎在所有吃店都發現加價和減料的「雙軌並行」現象,大店小店皆如此,坐下來,開開心心地點了菜,不計較價格高低,卻仍沮喪於吃唔飽。或菜多肉少,或菜肉皆少,即連一碗可口的雲吞麪,以前明明有六粒大雲吞,如今只四粒;清湯腩河呢,基本上用一分四十五秒便可吃完,別說是男人老狗如吾輩覺得到喉唔到肺,就算是女士──除非是每天只吃兩碗麥片甚至食完還要跑進廁所扣喉的那種「火柴女模」──亦會意猶未足。
相較之下,深水埗的街坊食肆似乎算是頗有良心,像那間從早到晚都要排隊等位的劉森記,那碗雲吞牛腩河確是漲價了,但材料不減,美味亦保持原樣,讓我吃得歡天喜地。又如那間三舖相連卻仍是舖舖有長龍的維記茶餐廳,那碗豬膶牛肉麪仍是貨真價實、湯濃味足,吃得我肚滿腸肥,但一直不明白為何店主堅持讓顧客用鐵叉鐵匙吃麪,你必須開聲要求,侍應阿姐才會黑口黑面地提供筷子。
到深水埗吃食,是高興的,唯一抱怨是沒有停車位,十有九次,把車停在食店門外,一不留神便被抄牌。一碗麪,廿五元,連同抄牌三百二十元,盛惠三百四十五元,喔,對了,還要再付十二元飲杯凍檸水,慘。
好幾回去深水埗吃煲仔飯,卻都不滿意。不知道誰能提供煲仔飯的好吃處?感恩不盡,只因大女孩的母親愛吃,而滿足她,是我的最大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