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醫學界一直使用骨質密度檢查,作為評估更年期女性骨折風險的主要工具,惟近年有研究發現,骨質疏鬆症病人竟非骨折的最高危一族。有本港治療骨質疏鬆的專家提出,應參考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全面評估10種骨折風險因素,包括有否吸煙飲酒習慣、曾否使用類固醇藥物及骨折史等,為病人提供合適防治骨折方案。記者:梁麗兒
人體雌激素有助壓抑骨質流失,但隨着女性踏入更年期,雌激素減少,體內一種名為「蝕骨細胞分化因子」的蛋白質會增加,刺激骨質流失,令骨質密度大減,增加骨折風險。
香港骨質疏鬆學會創會會長龔慧慈醫生表示,本港每3名更年期女性,便有1人患骨質疏鬆症;男性患病比率較低,每10名男性才有1人患骨質疏鬆症。女性可於更年期5至10年內,流失多達20%骨質,常見骨折部位包括前臂、肱骨及髖骨。她警告,兩成股骨骨折的病人,會因肺炎等併發症,在骨折半年內死亡;另有逾半病人骨折後永久失去獨立自理能力,故及早防治極為重要。
醫學界以往一直透過骨質密度X光測試,評估病人骨折風險,美國近年一項涉及12萬名婦女的研究發現,近半骨折更年期女性,其骨質密度原來未如骨質疏鬆症般低。骨折風險最高的病人反而是骨質密度只屬偏低的女士,而並非骨質密度極低組別,結果令人意外。
作出針對性防治方案
龔慧慈形容,「醫學界過去10年一直錯咗、疏忽咗,其實唔應該淨係睇骨質密度高定低,而係要做全面風險評估」。她稱,香港大學07年一項涉及1,600人研究,平均追蹤病人5年,期間有126人出現骨折,當中逾半個案也非骨質疏鬆症患者,與上述美國研究有相同發現。
世衞早前推出名為「FRAX」的骨折風險評估工具,當中涵蓋10個風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骨質密度、骨折史、過瘦、吸煙飲酒習慣等,有助醫生全面評估病人的骨折風險,然後作出針對性防治方案,包括是否需要長期服藥,減慢骨質流失,及早預防骨折。
全面骨折風險評估因素
‧年齡增長
‧女性較男性容易骨折
‧骨質密度低
‧過去骨折史
‧體重及身高比例,如過瘦
‧父母髖骨骨折史
‧吸煙飲酒習慣
‧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
‧使用類固醇藥物
‧由疾病引發骨質疏鬆
資料來源:世界衞生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