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豪專欄:港版淡馬錫 - 蔡東豪

蔡東豪專欄:港版淡馬錫 - 蔡東豪

香港政經傳媒最近新增一個詞彙:港版淡馬錫。淡馬錫是新加坡的主權基金,1974年成立,去年底資產1.12萬億元。主權基金是國家擁有的投資機構,將國家的財政盈餘用來投資。不少國家設有主權基金,風格相近,主要目標是爭取投資回報,成立動機包括積穀防饑、減低周期起跌、穩定短期波動等。主權基金近年在國際間受爭議,原因是不少發展中國家,例如中國,借主權基金身份在海外收購資產,其目標超越投資回報,被指含政治和國家安全戰略意義。
香港傳媒忽然關心港版淡馬錫的問題,跟主權基金的國際政治任務關係不大,內地利用香港特殊身份避開國際耳目,進行海外收購,對於香港傳媒,太遙遠了。香港傳媒關心的,是梁振英政府會否仿效新加坡,製造港版淡馬錫,介入市場,干預經濟,引導產業發展。

新一屆政府磨拳擦掌

梁振英在競選期間及以往的言論,多次提及新加坡模式的成功,有賴政府推動經濟發展,擔當積極角色,具宏觀和長遠眼光。他強調新加坡多方面政策值得香港取經,對新加坡的產業推動政策,梁振英有仰慕之情。梁振英選舉勝出後,競選辦主任張震遠接受傳媒訪問,具體提及香港應考慮成立專責政府投資的機構,統一進行有利長遠發展的策略性投資。張震遠所指的,就是港版淡馬錫。
根據梁振英及其團隊的言論,來屆政府很大機會會着手成立港版淡馬錫。這顆心肯定存在,不過有心也要有力,最重要是錢。這方面梁振英不用操心,或者梁振英正是看中香港政府錢多,未有好好發揮出最大效用。香港外滙基金資產2.6萬億元,當中1.1萬億元用來支持貨幣安全,餘下1.5萬億元可用來作港版淡馬錫的資金,規模比正版淡馬錫還大。有心兼有力,港版淡馬錫又實又在。明顯地,香港有資格製造港版淡馬錫,問題是,應不應該這樣做?
梁振英政府稍為為港版淡馬錫放風,傳媒反映出的疑慮相當清楚。上任初期,梁振英或者不會硬推不受歡迎的政策,港版淡馬錫肯定可以變成惹火尤物,他必定會小心翼翼,推出時指政府參考過外國例子,吸取經驗,有信心克服可能出現的問題。可是,港版淡馬錫存在不容易克服的結構性問題,有兩個:

香港人抗拒透明度低

第一,欠缺透明度。香港金管局透明度或者也不算高,但它的營運範圍較窄,主要是維持聯繫滙率和管理外滙基金,透明度不高的問題不算大。作為投資機構,港版淡馬錫運作不可能透明,因為不能處處打草驚蛇,讓別人捷足先登,不透明運作是港版淡馬錫這類投資機構的特徵。例如港版淡馬錫的目標是發展產業,由決定發展哪一種產業到決定投入多少資金到執行細節,通通都是敏感和受爭議的課題,透明度不是小事,單是利益輸送的嫌疑,已水洗不清。金管局在有限的範圍下運作,也曾被批評為獨立王國,港版淡馬錫怎令香港人接受其欠缺透明度的天性,這是一個大是大非問題,不易解決。
第二,欠缺改錯能力。政府施政最理想當然是百發百中,但這是不可能,衡量政府表現,改錯能力是一項重要指標。運作上失衡,對社會造成傷害,我們期望政府火速改錯,例如修訂條例和引用法律程序,但由政府控制的企業運作失衡,政府怎樣糾正自己?球例由政府定,球證和球員都是政府,這是怎樣的一場球賽?
港版淡馬錫管治架構必定會獨立於政府,最上層有來自不同界別的賢達擔任監察工作,但基本上是自己管自己。當所謂監察自己的工作,落在一批「社會賢達」身上,這是令人憂慮的監察制度。我們從歷朝政府的委任制度見到,由政府委任的人傾向支持政府。當董事局和管理層同屬政府,錯上加錯的機會遠大於知錯能改。
定球例,做球證,落場踢波在一身的港版淡馬錫,是一頭香港人不熟悉的動物。由政府擁有的企業,投資者對國企認識最初來自內地,近年對港式國企獨特身份的認識也越來越深,最為港人認識是港鐵(066),這些企業即使有眾多不是,牽涉的都是一些可預計的問題,但港版淡馬錫製造出來的問題,最棘手之處是「估佢唔到」。唯一可肯定的是,有了港版淡馬錫,香港政府管治會變得更政治化。
由政府主導產業政策,跟市場爭長短,全球的經驗是失敗居多,主因除以上兩點,以官僚取代私企管理層做執行工作,出錯的盲點太多,表現的誘因太少。全球經驗是,即使最後成功,也要經過長時間多次失敗,少一點毅力也不可能,重點是強勢政府在過程中抵得住痛。更有可能的例子是,政府官僚抵不到痛,半途而廢,港版淡馬錫變成非鹿非馬的怪物。

干預產業政策不討好

產業政策在少數國家取得成功,例如以色列、新加坡等,然而這些國家具備香港欠缺的特殊條件,包括歷史、發展道路、實際經驗、國際視野等,忽然由政府領導而創造出具全球競爭力的產業,談何容易。我甚至認為,在香港藉着港版淡馬錫推行產業政策,比其他國家和城市更困難。我從香港社會的三大持份者的角度看:
1.市民。政府落場踢波,香港人還未習慣,無所適從。香港人對一些牽涉公共政策的企業,例如領匯(823)、港交所(388)等,帶着混淆不清的期望,每當出現問題,不管問題性質,市民立即搬出「政府回購以增話事權」的期望。市民心態是,當私企利益跟公共政策出現衝突,政府應該以定球例者或球證身份解決問題。港版淡馬錫身份已容易產生混淆,市民欠缺理解這類機構的經驗,加上政府民望低,要處處取悅市民,港版淡馬錫注定從開始便舉步維艱。
2.商界。香港商界歡迎產業政策,只要商業政策對他們─也只是他們─有直接和立即的利益,否則會全力反對,商界指出的理由是,政府破壞行之有效的規律。產業政策需要官商合作,由策劃到執行,需要默契,但今時今日官商之間有默契即等於勾結。現時香港商界,有幾多間企業具備創造世界級產業的能力?在全球化的經濟環境下,任由能者居之精神發功,由外國企業主導某些產業,是正常不過的規律,硬要當家作主,根本未必有實力成事,最後弄出大頭佛。市民和商界對港版淡馬錫的感覺,可用三個字解釋:數碼港。
3.政府官僚。過去,最大力反對「大政府」是政府官僚。回歸15年,關於香港,內地最驕傲和最頭痕的,同是由殖民地政府傳下來的高效率政府,特別是跟內地政府比較。回歸前,不少人擔心政府官僚會否跟從內地的一套,變得腐爛,但政府系統運作如常。然而運作太如常,不全力跟內地配合,有時也是一個問題。當最不相信「大政府」是政府,其他持份者不能忽視,梁振英怎樣令政府官僚由心信服港版淡馬錫的理念,提供支持和配合,是大問號。
產業政策不是新問題,由殖民地到董建華到曾蔭權,不同程度下都嘗試過推動,一輪大龍鳳後,最後結論永遠是香港應該謹守「大市場,小政府」的口號。梁振英落場,我認為結局不變,不過過程或者會更精采。
蔡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