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則新聞,令我記起去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呃錢帝國(InsideJob)」中,主持人精警的一問:「金融業好像有其獨特的犯罪邏輯,你幾時見蘋果、谷歌或IBM會這樣?」
一則是關於小國冰島的新聞,前總理哈爾德(GeirHaarde)因為未有適時警告內閣金融海嘯的嚴重性而被入罪,至於幾條指他挽救銀行系統不力,導致三大銀行被接管的刑事控罪,則不成立。當地檢察機關還檢控多名銀行前高層涉嫌詐騙及造市,預料會有多達90人被起訴。
雷曼引發海嘯 竟無人遭起訴
與此同時,上月底《60分鐘》專題報道,投資銀行雷曼爆煲四年後,儘管事發經過已被抽絲剝繭,並且懷疑有詐騙的成份,但至今沒有一人需要為此負責。據《60分鐘》報道,聯邦破產法庭曾委任一家律師行追究事件,該行訪問了數百名前員工及閱覽了3400萬份文件後,終於在兩年前完成了一份2200頁、九大冊的報告,結論是有強烈證據顯示,雷曼高層及其核數師安永均可能誤導監管機構及投資者。股東不但可循民事起訴,司法部及證監會甚至可以控告雷曼前高層,發佈誤導財務報告。
奇就奇在,兩年下來,監管機構卻紋風不動,《60分鐘》認為,監管機構不敢有所動作,可能因為事發時美國證監會已有一隊人長駐雷曼,卻對問題毫無所覺,現在提出起訴,反予人證監疏忽職守的口實!
雷曼事件直接觸發全球大衰退,逾十萬億美元財富被蒸發,但其忽然財困或只可歸咎於不幸,沒有當事人要領紅牌,相反一個小國的首長,卻險些因為救災不力而要坐牢。
洪良資金健在 保薦人照釘牌
第三則新聞,是上市三個月已爆出造假賬的洪良(946),雖然集資的10億元全數健在,投資者毫髮無損,但保薦人兆豐資本最近仍然因為盡職審查不力,而被永久釘牌兼判罰巨款4200萬元。
另一邊廂,去年10月因為投資歐債出事而進入破產保護的明富環球,被揭發挪用了客戶的16億美元(約125億港元)資金,不少仍然下落不明。儘管客戶乾着急,但美國的檢察機關,竟然說找不到犯罪的蛛絲馬迹可以提出起訴,最可能的結論是純粹意外,是管理層在兵荒馬亂中急於撲水,誤取了客戶的資金而不自知,甚至連賬目的紀錄也弄錯了。明富環球的行政總裁JonCorzine,曾有意把明富打造成小高盛,卻連公司與客戶的資金也分不清?
資金沒有損失,也可以釘牌封艇,但虧空客戶逾百億元資金,卻能以忙中有錯開脫。金融業的罪與罰,有時確實沒有邏輯可言,與情節的嚴重、帶來的損害沾不上邊,反而可能與起訴的難度與涉及的資源關係更大。其他行業出問題,便很少有這種TooBigToPunish的優待,強如蘋果,若其產品為用戶帶來損失,不用想像也可以預期那種殺聲震天。
我無意鼓吹大家搞個「復仇者聯盟」,又或為「佔領華爾街」運動加柴添火,只是想說明一個系統的崩潰,如果不是參與者有問題,就肯定是制度有問題。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