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版《飢餓遊戲》 - 高慧然

電影版《飢餓遊戲》 - 高慧然

作為一部小說改編的電影,《飢餓遊戲》還是相當忠實原著的,但小說以女主角第一身手法寫作,一些背景的交代、大量心理活動則很難用畫面呈現。而且,電影用大量鏡頭對準男女主角,對其餘貢品的背景、性格交代不多,沒看過原著的人,離開戲院,大約對殺戮場上其他貢品無太多認識。
跟小說相比,電影幾乎沒作改動,最大的一個改動是最小的參賽者,那個體重不足七十磅、剛滿十二歲來自第十一區的貢品小芸死去後,跟她結盟一天的女主角為了向殘殺遊戲表示憤慨,為了證明她仍有獨立的自我,採集了許多花,放在小芸的屍體上,無聲向都城宣告:貢品是生命,而生命是有尊嚴的。然後在鏡頭前向第十一區的觀眾做了一個不屈的手勢。結果,貧窮的第十一區人把原本打算贊助給小芸的麪包贊助給了第十二區的女貢品,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被統治者打破了遊戲的固有玩法。
電影把這個情節稍作改動,麪包沒寄出,變成第十一區人發生了反叛和暴動。一個最弱小的孩子在鏡頭前被殺掉、死去,激起被統治者對統治者的反抗和仇恨,是合理的。但長期缺乏物資和希望,並且被限制思想自由的人們,很難將這樣的反抗進行到底,所以,電影中的小暴亂並不成大氣候,很快被鎮壓了也是可以理解的。這個改動比原著的送麪包更意味深長,讓作品更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