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Z世代:美國為何復蘇難 - 盧峯

國際Z世代:美國為何復蘇難 - 盧峯

自從金融海嘯在2009年初相對穩定下來以後,大家都在問美國經濟何時復蘇。三年後的今天,這個問題仍然沒有得到確定的答案,不管是市場人士、政府官員、學者的心都不踏實,都不敢大膽斷言美國已走出低谷,迎來早晨的朝陽(MorninginAmerica)。
就以上周聯儲局議息會議的聲明為例,主席伯南克及理事雖然輕微調高美國經濟增長零點二個百分點,但語氣仍然非常審慎克制,依然在提醒大家難關未過,失業率高企,還不忘補上一句:若有需要,聯儲局將推出新政策刺激經濟。換言之,美國這個一度瀕危的「病人」在手術及不斷輸血後雖已脫離危險期,但仍未能自行呼吸或進食,必需依靠機器輔助及監察情況;想站起來散散步仍不可能,更不要說出院重過正常生活了。
為甚麼美國經濟復蘇來得這樣慢、這樣艱難呢?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國樓市泡沫實在大得驚人,後遺症到現在還未完全克服。在樓市長期不振下,很多商業活動都難復舊觀,很多工人包括技術工人都找不到工作,要穩步復蘇談何容易。2007年次按爆煲以前,美國樓市經歷了長達十多年的好景,建屋量、交易量不斷上升,由此產生的信貸額及紙上財富更是驚人。爆煲前夕,即使低收入人士或退休長者都可以輕易透過轉按得到巨額貸款,用以支撐消費,借貸額達到樓價百分之一百零五甚或更高的比比皆是。
次按爆煲金融海嘯來襲後,樓價拾級而下,企業、業主欠下的債務成了難以負荷的枷鎖,他們也一一變成負資產纏身的「樓蟹」。樓市迅速變成一潭死水,原來的業主無法無力賣樓還債,未有樓的則觀望再觀望,而銀行則因為呆壞賬大增而收緊貸款。結果,美國建屋量大降四、五成,房屋交投少之又少。不管是建築、物料供應、銀行、律師、裝修設計……都成為受害者,生意額萎縮,久久未能復原。
更可怕的是,樓市崩盤的影響禍及全國。像紐約、洛杉機等大城市固然受累,中、小城市以至鄉郊小鎮也受牽連,四年後的今天,美國房地產市場依舊沒有多少起色,樓價還未站穩,買家信心還沒有恢復,建屋量及交投量同樣跟高峯期相距甚遠。失去了樓市這個拉動各行各業的火車頭,美國經濟自然失去動力;任憑聯儲局主席伯南克這頭「老牛」怎樣使勁拉也無補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