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唔暢順的人賴地硬,輸波的領隊大都賴球證,費格遜如是(過去5年因為對球證的公開批評被足總警告六次),摩連奴、雲格亦如是,杜格利殊最近甚至抱怨球證集體針對利物浦,導致成績低落。
領隊賴球證,其實可以用管理學解釋(另文再談);球迷經常覺得球證針對,原來也有科學根據。澳洲昆士蘭大學學者最近發表研究結果,研究員把參加者隨便分成「紅組」和「藍組」,評定分別「代表」兩組的「選手」那位動作較快。實際上兩名「選手」都是研究員的「媒」,動作速度完全一樣,但「實驗品」大部份時間認為「己隊」代表較快。研究人員還出動了腦掃描機,證實「實驗品」的偏見出自真心(嚴格來說是潛意識),而並非故意指鹿為馬。
加強周邊視力 判斷越位
球迷又普遍認為球證的工作無甚技術可言,只是依例直吹,卻仍常常出錯。球迷睇波時講得最多的一句,不是那個單字粗口,而是「咁都睇唔到,有冇搞錯?」實則球證工作一點不簡單。
首先,球場上,球證一眼何止關七?最難看的當然是越位,同時要留意兩個方向(傳球和接應者)、差不多同時發生兩件事的先後,而且兩點往往在幾十碼外。英超球證協會甚至僱用眼科醫生,專門訓練球證加強周邊視力(PeripheralVision)。
最近,英國職業球證協會的負責人、前著名球證萊利(MikeRiley)挑戰一班體育記者,他以正常速度播放了三段訓練錄影片段,每次都有超過八成記者認為是越位,但在慢鏡重播下,原來三個片段都沒有越位。
又例如開角球時,禁區內必然人馬沓雜,攻守雙方都不免互相毛手毛腳,大跳探戈,罰與不罰12碼,只是一念之差。至於足球有沒有入龍門白界,以現有科技,根本就不應依賴肉眼,可惜國際足協仍由恐龍年代的人話事。
體能要求高 45歲焗退休
第二,就算謝拉特這種滿場飛的球員,比賽進行中也有時間小休,但球場上25人(兩隊球員加球證和旁證)之中,唯一不能稍有休息(無論肉體和精神)者,是球證。英超球證平均每12秒便要作一個判斷,而且,球證要作準確判斷,必須在零點幾秒之間,觀察驚人的細節。
在歐洲足協舉辦的一個球證訓練研究會中,參加者討論一段比賽錄影片段,兩個球員一齊跳起爭頂頭槌時,其中一人「起踭」打中另一人的頭部,大部份人同意應罰紅牌,但光頭球證哥連拿(PierluigiCollina)獨排眾議說:「看那起踭者的手,是張開的。若是存心起踭,必會用力;用力時自然動作是會握緊拳頭。」
場中無休,加上球賽速度越來越快,對球證體能要求就更高。英超球證每場比賽大約要跑13000米,比一般跑動較多的中場球員還要多,而且除了耐力,還要講求速度,特別是短時間的突然加速,才能(勉強)跟得上像禾確特或艾朗連儂那些快翼。
以前英超球證考試要求參加者在12分鐘內跑完3000米,有跑步習慣的讀者會明白這是頗高的要求,近年更改為較接近現實需要的「快—慢—快—慢」段速測試。
正因為體能要求甚高,國際足協規定,國際球證的退休年齡「只是」45歲,強如哥連拿,也得遵從。
賽前需了解隊員「特性」
球證的準備工夫,也不止於練跑。前英國國際球證普爾(GrahamPoll),在自傳中提到2002年世界盃決賽周與哥連拿合作的經驗。哥連拿負責執法日本對土耳其,賽前請旁證團隊參加準備會議,普爾以第四旁證身份參加,以為是一般例行Briefing,豈料哥連拿竟然在白板上畫了球場,寫上兩隊正選陣容,然後詳細解釋兩隊打法,包括雙方在領先或落後時,會如何改變陣式及戰術,如何換人,對手又會如何應變,在不同情況下,哪些球員特別惹火,哪些特別喜歡在球證不為意時搞事,需要旁證特別留心等。
哥連拿這種準備工夫,確大有需要,尤其是了解個別球員習性,誰喜歡「插水」、「詐死」(往往是同一批人),誰鏟波不收腳,或會埋身抽水侵犯和挑釁對手,甚至簡單如每次踢波出界後都舉手示意「我哋波」,這些行為都令球證工作越來越困難,在賽前多做準備工夫,特別是執法國際賽面對不熟悉的球員,就更重要。
最近,英超發表監場紀錄統計,球證作重大判斷(入球、12碼、紅牌等)的正確率達92%,相當不俗;旁證的數字更高達99.3%。所以,高水平賽事的球證表現一點不失禮,「經常犯錯」這講法經不起數據驗證。而且,當我們明白到球證工作難度有多高,就更應向他們寫個「服」字。
姚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