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莎:三尊銅像的前世今生 - 王莎

王莎:三尊銅像的前世今生 - 王莎

我公公艾蕪1992年冬天的某個清晨在病痛中閉上了疲憊的雙眼。一月後,他的家鄉成都市新都區政府決定修墓園、塑銅像,讓老人落葉歸根並讓我們選址。在可供選擇的幾處地方,我們最終確定桂湖公園。當時分管修墓工程的領導請我們去看風水,儘管家裏人對此並不看重,還是尊重了他們的心思,由他們選定了現址。

坐北朝南,開闊清雅。正面一條小河常流不息,好像在映照我公公流水不腐的「活動哲學」。據說此址風水極佳。每次掃墓時,總有神算子從鳳尾竹中鑽到我面前拿出指南針測試銅像方位後用讚賞語氣說:風水很好哦,妹兒,知不知道?神算子的話不足為信。只是有太陽的時候,看到老人披一身斑斕的陽光,好像從邊地一路走來,掃墓的人心裏自是無比寬慰。銅像由美術家馬振聲創作。他曾為蔣兆和等文化名人做過雕塑,對怎樣把握文人的神韻有自己的心得。當我們在省美術館看到石膏草稿時,頗為吃驚,基本上神形俱佳。兩手的姿勢綜合地體現了我公公的習慣動作,平靜安詳的神情是他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銅像通高三米左右,紅砂石基座上的半身像用青銅澆築。墓碑「艾蕪之墓」由我公公老友巴金題寫。大青石上一束鑄銅山茶花,與銅像呼應。可惜四年前銅花被盜,現用水泥澆灌。1993年12月5日我公公去世一周年,墓地暨銅像如期落成。揭幕儀式雲集了四川省文學藝術界眾多名人,更有從日本遠道而來的學者。當銅像上的紅綢輕輕掀起,安靜的人群發出一聲聲輕嘆:太像了,好像艾老又復活了!十二年後,與我公公有過兩面之緣的王蒙先生來到墓前獻花也連說「太像了」。

銅像起初由叢叢鳳尾竹和青松環護,06年公園改建為桂湖森林廣場,周圍的植物除保留揭幕儀式上大家親手種下長成參天大樹的雪松外,已成林的鳳尾竹由簡約利落的草坪和桂花樹取代。我公公獨坐桂湖靜看風起雲湧的十年後,他的老鄉抗日將領王銘章,在王將軍誕辰110周年之際落戶桂湖。王將軍1937年率部出川殺敵,堅守滕縣四個半晝夜身中七彈,王將軍與滕縣保衞戰的將士戰死在一片燒焦的土地上。國民政府於1938年厚葬王將軍於家鄉新都,蔣介石以杜甫《詠懷古蹟五首》中寫諸葛亮的兩句詩,題楹聯痛悼王銘章。民國時期便有王將軍的騎姿銅像立於成都少城公園內。有關這尊銅像的作者有兩種說法,或是著名雕塑家劉開渠為成都創作七尊銅像中的一尊,或是成都各界人士為表哀惋之情為將軍塑像。不管哪種說法,少城公園內將軍騎馬英姿,在老一輩的成都人心中是永恒的記憶。英雄銅像也與英雄墓園一樣被毀於非常時期。上個月,我去了當時的少城現以少見的喧嘩聞名於市的人民公園。我艱難地在跳舞的唱歌的徵婚的人堆中穿梭,曾經的風雲變幻已把將軍當初的騎姿銅像毀得在少城不留一絲痕迹。我只有在內心想像與憑弔。前不久,翻閱以個人建抗戰博物館讓人肅然起敬的樊建川先生送我的他的著作《一個人的抗戰》,終於看到民國時期少城公園王將軍銅像照片,臉部已完全模糊,僅能看到戰馬一蹄躍起,將軍右手臂高揚,已看不清手舉戰刀抑或指揮部下衝鋒陷陣。可推測銅像通高八、九米。

王銘章銅像

照片中有一些讓人溫暖的情景:兩位國軍軍人立正向將軍致軍禮,有市民在瞻仰。無論這尊銅像的作者是雕塑家還是成都各界人士,他們的創作激情與靈感一定源於將軍的英雄氣概。我不知道我們民族的品格在1949年後不間斷地政治運動中直線下滑,是否與不僅不尊崇先烈先賢,反而熱衷於糟踐先烈先賢有關。好在無論多少歲月風塵也不可能抹殺將軍烙上金戈鐵馬的英名。2003年5月將軍銅像矗立於桂湖。問了好多新都方方面面的人士,均說不清銅像作者是誰。但銅像的創作明顯參考了民國時期少城公園將軍騎姿像。少城公園將軍像的照片雖極不清晰,但仍能感受到雕塑突出人物,戰馬僅是配角。而桂湖的雕塑,過於突出的戰馬有一些喧賓奪主的小遺憾。大理石基座有川軍出川的浮雕情景。青銅澆築的將軍跨馬騎姿連同基座高六米左右。雖有小遺憾,每次瞻仰,仍感受到將軍氣吞萬里如虎的壯闊之情。可將軍的銅像前常常如同在我公公銅像前看到的一樣,攀爬踩踏偷花等等可能被管理方視為小節孰視無睹的不雅「品格」屢屢落眼,非常讓人胸悶。看到有些孩子肆意「破壞」,家長在一旁鼓勵或誇讚,我很艷羨「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的唐代風雅的社會品格。

如果說我公公和王將軍是魂歸故里,那麼毛澤東的秘書田家英銅像來到桂湖卻有些讓人意外。毛於五十年代派田家英去新都崇義公社搞調研。崇義在田家英的提議下改名為大豐,意為奪取糧食大豐收。他在大豐還寫下「十年京兆一書生,愛書愛字不愛名,一飯高粱頗不薄,慚愧萬家百姓心」表心迹的詩,據說他的夫人董邊曾將這首詩題寫於他的銅像底座。但移居桂湖的銅像前後左右均不見此詩。或許田家英當年為大豐改名真的改成一個吉祥的名字了,在此後大饑荒年代,大豐竟沒有一人餓死,堪稱奇蹟。至今大豐已成為本已很富庶的新都區最富的一個鄉鎮。僅在大豐住了半年的田家英卻讓大豐人難忘他的恩情,特鑄一尊他的全身站立銅像以示懷念。銅像通高約四米左右,並在田家英為大豐改名三十五周年後的1993年落成,立於大豐鎮北口街心花園。不知這尊銅像出自哪位藝術家之手,所問的新都人,他們十分茫然,說可能就是直接在雕塑廠作的。難怪稍顯粗糙,藝術性亦頗欠缺。我因無緣見到田家英的照片,總覺得銅像的形象有些歐化,當然每個人的審美都有較強的主觀性。即便如此,也難為大豐作為一個鄉鎮的氣魄。銅像後因修公路需移走,可能移至大豐某處直到2005年終於到了桂湖。在非常講究所謂級別和規格讓世人看不懂的現實中,田家英銅像當時稍被薄待,後經當地一些政協委員不懈地呼籲,最後妥善解決並將銅像周圍一小塊地取名為「田家英小廣場」。
想想真是有趣,作為桂湖人文景觀的三尊銅像,是三位政治背景、人生經歷、職業定位完全不同的文人、軍人、官人。三位最後殊途同歸,相聚桂湖,夏賞荷花秋沐桂香,與明代文學家楊升庵毗鄰而居,隔湖相望。如果三位地下有知,欣欣然還是悻悻然?

田家英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