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暴力鎮壓手段,統治者不是直接把抽籤出來的二十四個孩子處死,而是讓他們自相殘殺,容許其中一位生存,既是為了製造恐懼,也是為了讓被統治者在恐懼中感受到一點點微弱的希望。恐懼感可以征服被統治者,但微弱的希望則有助統治的穩定,因為希望的力量更甚於恐懼。七十三年來,統治者一直用這種方式統治着被統治者,遊戲規則也一直不曾被打破,所有被抽中的孩子或自願或被迫接受殘酷命運的安排,直到第七十四屆飢餓遊戲的來臨。當然,故事的結局仍以貢品向都城的屈服告終。而且,勝利者即使能改變個人命運,亦無法改變所有被統治者的命運。但過程中貢品為改變命運作出的掙扎和抗爭仍令人振奮和感動,並且,讓統治者感到了一絲威脅和不爽。
《飢餓遊戲》是美國作者蘇珊柯林斯(SuzanneCollins)創作的三部曲中的首部曲,同名電影正在香港與台灣播放。我在台中看了電影預告,苦於行程緊迫,沒有合適的場次。去書店買了書,愛不釋手,後悔沒買三部曲中後兩本書。這書其實是寫給青少年讀者的,但是,我更樂意把它看作政治題材的書籍,關於既得利益、社會不公、管治和維穩、反抗和妥協……看書過程中抽出時間去看了電影,應該說,電影還是非常忠實原著的,但書中對細節,對人物心理及對其他貢品的描述則是電影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