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水果日 抗快餐文化

校園水果日 抗快餐文化

【本報訊】多吃水果對身體有益乃老生常談,但相信不少人都未能達到每日吃兩份水果的標準。為了鼓勵從小培養吃水果的習慣,衞生署07年起在全港校園推廣「水果日」活動,當時僅一半學童水果食量達標。有小學校長坦言,學校參與計劃數年後,已成功抗衡快餐文化,向學童推廣日日食水果的好習慣。 記者:梁麗兒

四月為開心「果」月,今年多達1,190間學校共48萬名學童參與。學前機構及小學的覆蓋率逾六成,中學覆蓋率則為三成,參與率逐年上升。衞生署中央健康教育組醫生蘇文捷指,計劃推出前分別兩次進行學童吃水果評估,發現平均僅57%人能達標,但有部份學校則有九成學生達標。
蘇表示吃水果有兩大目標,首先為日日吃,其次是不同年紀的學童可進食適量水果,如二至六歲的學前兒童每日吃半份至一份;小學生每日吃一至兩份;中學生及成人則每日吃兩份。家長應以身作則多吃水果,鼓勵下一代。
聖公會聖雅各小學每年均參與水果日活動,校長張勇邦直言:「漢堡包、薯條等快餐文化太深入民心,點樣先可以改變呢種文化,令學童唔攞薯條攞生果呢?初期係好困難!家我哋唔只舉辦一日水果日,而係每日都係水果日」。

水果取代無益零食

該校透過遊戲、比賽及獎勵計劃,鼓勵學童多吃水果。張稱,學童過往的小息茶點為餅乾、即食麪等零食,現已將水果放入餐盒,取代無益零食。該校舉行的大食會都以「多水果、少薯片」為主,十分健康。
張續指,該校600多名學童中,約一成人超重或肥胖,當中已有學童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不少學童的家人也有肥胖史。學校在推廣水果日之餘,又安排營養師跟進肥胖學童餐單,並增加運動量,同時冀學童家人一同參與。
該校小五學生溫子皓指,他每日都會帶一份水果返學校進食,放學後再吃一份水果。子皓受父母影響,從小愛吃水果。另一小五生甘曉祈指,每日均吃兩份水果,通常於放學後、飯前或飯後吃,最喜歡吃蘋果及士多啤梨。她小小年紀已認識到身體可從水果中攝取大量營養,是有益健康的食物。

學生甘曉祈(左)及溫子皓(右),平日都愛吃蘋果及士多啤梨。

引導小童多吃水果小貼士

1.教導小童水果與顏色的關係,如紅色蘋果、綠色提子
2.利用不同顏色及形狀的水果,拼出美麗圖案及串連故事
3.唱出與水果有關童謠,如「日食一蘋果、醫生遠離我」,唱出吃水果好處
4.與小童一起選購及進食水果
5.給小童講解四季特色及傳統節日故事,如中秋節吃楊桃
6.讓小童參與準備水果餐盒的過程,培養吃水果習慣

資料來源:衞生署

如何計算一份水果

‧兩個小型水果,如李子或桃駁李
‧一個中型水果,如橙、蘋果或柑
‧半個大型水果,如香蕉、西柚或楊桃
‧半碗水果塊,如西瓜或蜜瓜
‧半碗粒狀水果,如士多啤梨或提子
‧四分之一碗無添加糖或鹽的果乾,如提子乾或西梅乾

資料來源:衞生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