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陣子有個禮貌調查,結果貌似不太理想。
有些不夠禮貌的現象,用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的陳腔濫調去感慨一下,是人之常情。
例如說,收到親朋好友禮物,連多謝也不說一聲,實在有違人情,不只是不懂禮貌與人情世故,而是不懂珍惜的問題。
至於早晨有沒有對父母說早晨,臨睡有沒有說晚安,還是不要太講究了。既然是一家人,就放過大家吧,總有親厚的表示,足以代替這定時定候的公式。
最公式化的,莫過於飯前逐一叫爸爸吃飯,媽媽吃飯,阿婆吃飯,舅父姨丈吃飯……人太多的話,菜都要丟涼,太不近人情了。這哪裏是禮貌,這只是個莫名其妙的禮儀。只要後輩恭請長輩起筷,前輩無須關切晚輩開動,分明是多餘的階級觀念。
有些禮貌,做給外人看就夠了,不是說,熟不拘禮嗎?當禮貌守到像外交禮儀,反令親切變生疏。而禮貌與禮節也得區別開來。
多年前試過把人家禮貌性的場面話當認真,認真尷尬。對方有禮地說過一句:將來再來這裏,有什麼問題隨時找我。結果再訪那個城市,找不到目的地,竟然不熟也不拘禮,無禮地打電話給對方問路。那人不知是守禮還是守信用,竟然派了轎車連司機來接。
我等了又等終於在車廂裏跟那陌生人禮尚往來地被迫寒暄,一直怨己又怨對方,客什麼氣?早知道是這樣,寧可逍遙自在迷失於異地亂遊好了。這就是無禮地看待人家的禮貌的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