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後重回牛津 甜蜜與苦澀滿載昂山素姬傷逝

24年後重回牛津 甜蜜與苦澀滿載
昂山素姬傷逝

緬甸民主領袖昂山素姬,月初在國會補選勝出,由囚徒變國會議員。走出了一個里程,她今年6月將走出另一個里程──24年來首次踏出國門,到訪挪威和英國。在英國,她將重回牛津,一個有她最甜和最苦回憶的地方,觸撫她亡夫、長子那些愛與痛的塵封往事,走上一次傷逝之旅。

抗強權不提私情

昂山素姬6月將重返英國牛津市,緬懷昔日與丈夫和兩名兒子的美好時光。
法新社

昂山素姬返回緬甸前,在英國牛津大學唸書,1966年取得哲學、政治和經濟學士學位,1972年與研究西藏的牛津講師阿里斯(MichaelAris)結婚,誕下兩名兒子,一家在牛津市生活好不美滿。但她的生命於1988年起了轉折,那一年,她由英國飛返緬甸探望病母,踏上為國爭取民主的不歸路後,一直堅毅不屈對抗軍政權,絕口不提兒女私情。
但在昂山素姬已申請護照,準備兩個月後走出國門,重返住了20多年的英國時,她最要好的一個朋友、在牛津讀書結識的印度裔同學克爾萊克爾(MalavikaKarlekar),罕有披露了她點點滴滴的私生活。她和她上周才通過電話,兩人不談政治,只談家庭兒女。

1988年返回緬甸前,昂山素姬曾在英國牛津市生活了20多年。
互聯網

1972年,26歲昂山素姬與小一歲的阿里斯結婚,幸福寫滿臉上。
互聯網

兒子長大 丈夫過身

克爾萊爾說,晃眼24年了,昂山素姬66歲了,兒子長大了,丈夫死了,物是人非,她這次重返牛津市,肯定是一次激動和苦澀之旅。「對於她來說,這將是一次很激動的旅程。試想想,他1988年6月離開的時候──她收拾了一個小背包就了。」那時,她的大兒子亞歷山大(Alexander)16歲,小兒子金(Kim)11歲。
「她向阿里斯、兩個兒子和小狗說再見,告訴很快再見到他們。現在,阿里斯不在了,亞歷山大不在了,她這個大兒子現居美國。小兒子金則在泰晤士河畔一間船屋,過着放蕩不羈的生活;她三名至親密友更在過去五年間相繼辭世。」

婚後翌年昂山素姬誕下亞歷山大,一家三口非常溫馨。

昂山素姬與兩名兒子玩耍期間,盡顯媽媽的溫柔與慈愛。

大兒子不原諒媽媽

久違了,但克爾萊克爾說,亞歷山大今次沒打算回英見媽媽。似乎,他沒有原諒媽媽,不像弟弟金那樣,在媽媽前年11月獲釋後,立即帶同與前妻所生的兩名子女,特地飛往緬甸,與闊別十年的媽媽首次相聚,臨走前還買了一頭小狗給媽媽作伴。去年中,他再由英國飛往緬甸給她慶祝,在機場向她獻上一吻。
據說,亞歷山大沒原諒媽媽在父親1999年患癌垂死時,都不飛返英國見他最後一面。但那一年,軍政權開綠燈准她出國,她只怕出了國,不能重返祖國,結果選擇了國家,沒有選擇丈夫。而她重獲自由以來,夫家家人包括阿里斯的姊妹、孖生兄弟、孖生兄弟的子女和孫子女,一直保持緘默。

兩名兒子年輕時與昂山素姬攬腰合照。
互聯網

昂山素姬與阿里斯結婚後,1974年結伴返緬甸老家。
互聯網

阿里斯一生最痛

但阿里斯應是昂山素姬一生最痛,她無法見他最後一面,無法送他最後一程。有心人知道他們一直心愛對方,於是將兩人的合照,靜靜擺放在阿里斯位於蘇格蘭鄧弗里斯郡噶舉桑耶林寺內的骨灰位旁邊。克爾萊克爾說:「牛津載滿昂山素姬與阿里斯的回憶,但她返回來後感覺一定不好受,因為阿里斯不在了。」
丈夫走了,她與其他至親也天各一方,她在英國的監護人布思女士(LadyGore-Booth),即英國前駐緬甸大使妻子,今年2月逝世,享年90歲,布思去年還曾替她代領英國智庫組織「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頒發年度政治人物獎(ChathamHousePrize)。
監護人過世,連閨中密友芬德(MathaneFend)也早於2007年在牛津逝世,享年99歲;一直對她關係密切的家婆伊夫琳(EvelynAris),也於2009年底過身。

僧侶每年敲門致敬

人已逝,當年快樂滿屋的大宅也早已易手。昂山素姬1988年離開的帕克鎮(ParkTown)五層高大宅,現時市值約250萬英鎊(3,124萬港元),現已變成佛教僧侶朝聖的地方,屋主格思里說:「僧侶一年會來兩次,每次都會敲門致敬。」
與大宅一街之隔的地方,就是昂山素姬1960年代求學的牛津大學聖休斯學院(StHugh'sCollege)。學院有126年歷史,規模與當年相比,早已擴大了一倍,而且會取錄男生入讀,惟獨校園裏面一棵櫻桃樹和玫瑰園,依舊與當年一樣燦爛。
學院裏面低年級班房寫有昂山素姬的名字,多幅肖像相則擺放在高年級的考試課室。聖休斯學院院長迪爾尼特說:「我們非常歡迎昂山素姬來訪。」但克爾萊克爾說,牛津很多景物可能仍然依舊,但人面肯定已經全非了。
英國《泰晤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