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是個令人着迷的國家。她的葡萄酒、菜餚、電影、明星、作家、服裝、化妝品都是品味的象徵,讓很多人趨之若鶩,不惜花費大量金錢、時間追追逐逐。法國唯一教人沒有多少興趣的大概是她的政治。跟英美的制度相比,法國的政體相當複雜,近似雙元首制,直選總統在外交、軍事有極高權限,也有任命總理的權力;但總理向議會而不是總統負責,總理人選往往由議會內的多數黨(聯盟)領袖出任,並由他籌組內閣及管理日常政府的事務。
這種雙元政治體制容易教人暈頭轉向,搞不清誰在管治。而法國政黨之多之蕪雜更教人望而卻步。屬於政治光譜右邊的就有國民陣線、戴高樂派……等一大堆,左派的有法共、社會黨等。它們既合作又競爭,外界不易把握,不易捉摸;有人甚至覺得法國政局比以複雜見稱的波爾多紅酒更難懂,卻又沒有那股醇香美味,大家自然敬而遠之。
不過,今次法國總統大選至少有兩個有趣的地方值得注意。其一是長期在野的法國左翼勢力特別是社會黨終於有機會捲土重來,可以重新入主愛麗榭宮,推動法國向左轉,包括對富人徵收百分之七十五的入息稅。
自從米特朗(FrancoisMitterand)以後,法國左翼政團已連續輸了三場總統大選,讓戴高樂主義政團及右翼聯盟長期執政,也令法國的政策明顯向右轉。這一回碰上金融海嘯後民心思變,加上薩爾科齊多講少做,行事有姿勢冇實際,代表左翼聯盟出選的候選人奧朗德(FrancoisHollande)在民調中大幅領先,大有可能在第二輪選舉擊敗薩爾科齊,繼他的恩師米特朗後成為總統。他的主要政綱就是大幅加稅以改善國家的財政及經濟狀況,例如年薪超過一百萬歐元的人應繳交百分之七十五的稅率。假若奧朗德成功當選,意味加稅再不是禁忌,再不是選舉毒藥,其他國家及政客大有可能照抄。
奧朗德上場 歐元區前景不明
另一方面,奧朗德在競選時申言會重訂歐盟、歐元區的策略,放棄德國主導的緊縮政策,改為加大力度催谷經濟增長,降低失業率,令法國及歐盟不至越窮越見鬼。這樣的取態跟薩爾科齊截然不同,跟德國總理默克爾更像水溝油。法德核心是過去十多年來推動歐盟前進、促成進一步融合的主力,更是在歐債危機水深火熱時穩定市場人心的拍檔。一旦奧朗德上場,法德核心可能會被削弱,歐元區前景將變得不明朗,歐債危機會否因此死灰復燃只怕誰也沒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