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透視:港交所結合內外無有怕 - 郭小民

國策透視:港交所結合內外無有怕 - 郭小民

倫敦人民幣客戶及銀行同業存款破千億元、每日交易量達6.8億美元的訊息曝光後,市場聚焦倫敦可能挑戰香港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其實,除了倫敦,新加坡也積極要發展離岸人民幣中心,香港面對挑戰,能做的,就是要做好本份,拋離對手。
近期關於人民幣的新聞特別多,包括人行宣佈人民幣滙率波動幅度擴大至1%、外管局指將穩步推進資本項下可自由兌換人民幣、港交所(388)將在第三季度將推出人民幣期貨,以及海外傳媒披露港交所擬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等。
就一眾人民幣消息,小民想講LME,因為此收購令小民想起76年時,香港其實已通過《商品交易條例》,准許成立商品交易所,翌年更批准發牌給商品交易所開辦期貨市場,最早設立的期貨品種是棉花,期後是糖、大豆等。但最終農產品的商品交易由萎縮至消失,留下來的以金融產品的期貨為主。

港商品交易不可缺

就算候任特首梁振英競選時頭馬市建局主席張震遠,在近年一手孕育出來的香港商品交易所(HongKongMercantileExchange),自成立以來,推出的商品交易品種不算多,主要為盎斯美元黃金及白銀合約。說到此,難免想起港交所前行政總裁周文耀一句話:「香港沒有條件發展商品市場」。
沒有商品實貨、沒有倉庫作為實貨文收的一部分,香港要做農產、資源等商品期貨交易,確實不易。不過,今時今日,香港要做離岸人民幣中心一哥,商品交易是不可或缺。何解﹖因為中國已成為全球基本金屬最大消費國與進口國,這盤大生意,連已有135年歷史的倫敦金屬交易所,也考慮讓交易商有機會用人民幣結算合約,放棄使用英鎊作為結算貨幣。
要知道,中國目前在金屬市場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多個金屬產品中,中國佔40%以上交易量,在LME的交易量,據報中國已佔60%。中國是全球商品大買家,但並非代表中國具優勢,以鐵礦石為例,鐵礦石的定價權一直由淡水河谷、力拓與必和必拓主宰,就算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等發起中國鐵礦石現貨平台,希望透過推出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左右鐵礦石的定價。

若入股LME 屬上策

小民認為,他們的算盤未必打得響,因為指數是由國產鐵礦石價格指數與進口鐵礦石價格指數組成,因此,中方仍邀請力拓、巴西淡水河谷與澳洲FMG等國際四大鐵礦石生產供應商加入。換言之,中國要在資源與農產品取得話事權,需時達標。
因此,小民認為,港交所擬入股LME,是上策。再者,港交所之前與大連期貨交易所、鄭州期貨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與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等已簽下備忘錄,結合內與外,港交所這個「紅娘」地位,就不怕會被挑戰。
郭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