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碟飯的邏輯 - 李純恩

一碟飯的邏輯 - 李純恩

「大家樂」一碟燒鵝飯賣港幣五十元,貴不貴?貴。「大家樂」有沒有錯?沒有。
原因很簡單:還有別的選擇。
在自由經濟的體系之下,只要不是壟斷,只要還有選擇,貨品賣什麼價錢都不應見怪,都不要說什麼「食水深不深」。
你覺得一碟燒鵝飯賣五十元貴,你可以不吃,可以去選擇只有三十元一碟的店去幫襯。一家餐廳把一碟飯訂多少價錢,是他的自由。於此同理,吃不吃這一碟飯,也是你的自由。如果一碟飯賣貴了沒人吃,餐廳還要繼續賣那個高價,那是他有毛病。如果一邊說貴一邊硬要去幫襯,那是你有毛病。如果覺得那碟飯貴,自己不去幫襯,卻又在一邊指點責難,說賣貴飯的人「喪心病狂」,那也是你有毛病。
一碟飯訂價高了,賣貴了,人們覺得不值,自然不會去吃,結果這碟飯自然賣不下去。反之,賣得那麼貴,還有人吃,這就是生意之道,跟什麼「良心」「不良心」沒有關係。「良心」這樣東西,不會由一碟飯的價錢來定,不能說一碟飯賣三十元,老闆有良心,賣五十元,老闆就沒有良心。如果對「良心」的判斷如此簡單的話,所有大酒店、高級餐廳的老闆都應該拉出去打靶了。
一碟燒鵝飯的價錢爭論,反映出來的是一個社會的邏輯思維模式,結果究竟是動搖還是鞏固了的,是自由經濟的基石。這裏面,還包含了歧視:為什麼「大家樂」的燒鵝飯,不能賣得比「鏞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