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問》
由核數師跳船而引發的新一輪民企風暴越演越烈,市場除了關注核數師及保薦人未盡責,也質疑港交所(388)為拉生意不顧上市公司質素,港交所主席夏佳理卻認為,「無交易所保證品質」,「投資者對自己的投資有好大責任」。 記者:高淑嫻
港交所今日舉行股東會後,夏佳理便卸任主席一職,改任一年非執行董事。回顧過去6年表現,他笑言,「Myregretisnoregret」,沒有任何憾事,並以港交所的發展及管理團隊引以為傲。他又承認,已經與行政總裁李小加傾續約,待新加入的董事及董事會商量拍板。
披露為本 拒評審為本
雖然夏佳理認為任內無憾事,但去年渾水研究報告及今年初核數師跳船引發的民企風暴,令不少投資者損手,港交所是否能夠繼續以「靠上市公司披露」作為擋箭牌呢?
夏佳理接受訪問時,形容民企風暴是「不幸事」,指每個市場都有不幸事發生,交易所只可以在接到上市申請時,盡辦法睇公司的資料。他堅持以「披露為本」,不認同以監管機構評審為本(meritbase)的方式來處理新上市公司申請。
「投資者對自己的投資有好大責任」,他認為,投資者在投資每隻新股之前,都應該把這間公司會否爆煲列為考慮因素之一。
公司「呃你」 避無可避
然而,投資者一般心態都是認為港交所上市科及上市委員會批准上市的公司應該無問題,夏佳理卻強調,「無交易所保證品質」,「交易所品牌好都不擔保無出事」。
上市公司爆煲離不開「呃你」或經濟轉差,後者難以預料,「呃你」的話,夏佳理指出,核數師每年核數都不擔保百分百準確,都要依賴上市公司管理層及董事提供的資料,他們需要簽字確保提供的資料無誤。言下之意,公司處心積累去呃市場,真是避無可避。
被問到是否只有進一步加強監管,才可減少上市公司爆煲,夏佳理認為,監管的關鍵是平衡及公道,「可以關門唔做生意,但係咁點呢?」又例如,招股書越來越厚,細節太詳細反而令人混淆,看不到重點。
除了國企及民企,港交所近年亦不停在歐洲及俄羅斯進行推廣,致力吸引海外企業來港上市,歐舒丹(973)及友邦(1299)便先後在香港上市。夏佳理表示,08年金融海嘯及金磚四國崛起,為港交所提供機遇,國際企業來港上市長遠利好港交所發展,這趨勢將會持續,港交所並非只希望名牌企業來港上市,而是要有質素的公司。
夏佳理簡歷
年齡:74歲
現職:大律師及律師
1988至2000年:立法局/立法會議員
2002至2006年:馬會主席
2005年至今:行政會議成員
2005年至今:金杜律師事務所資深合夥人
2006年至今:港交所主席
2010年至今年10月:國際證券交易所聯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