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中資股首季業績期,如無意外,可能又出奇地有大部份企業盈利勝於預期。業績勝預期或遜預期的標題,從來涉及一定程度的盲點,因為當中的比較基礎,多數都是來自路透社或彭博由眾多分析員預測計算出來的中位數。但靠比較中位數預測去判斷企業盈利好與壞,最大問題就是中位數本身的計算準則,試想如果十間券商當中,有八間對公司業績預測客觀,但有兩間是不合理地異常悲觀,就會拖低所謂中位數的預測數字,結果就會令到公司盈利,最終會出現超標現象。
毫無疑問,現時市場對很多行業前景仍然有保留,但偏偏該等公司公佈的營運數字,可能會令人抱有懷疑,對自己之前的審慎觀點及判斷提出質疑。
遇上這個情況,可以花時間做數據比較或業績分析,一旦仍然找不到客觀答案,通常直覺告之,太完美總有隱藏性缺憾。資金要出路,存放於港元戶口,等於家中開動抽濕機,很快滴水盡乾。買股票最終是要追求回報,不貪婪的話,市面仍然有頗多4至7厘回報的好選擇。
魔鬼已藏在細節
內銀股首季業績期殺到,打頭陣的重慶農商行(3618),首季業績又近乎完美無瑕,盈利無論按年或按季都有雙位數字增長,撥備及不良貸款比率雙降,貸款有增長且息差擴闊。單由此推斷,這份業績無一百都值八十分,之前業界似乎對前景過份憂慮,對股價反應太大了。
當然,大數實在太完美了,重農行盈利按年增長28%,按季更升近48%,遠優於坊間對今年首季內銀盈利增長的17%至20%預測,誰敢再說內銀股盈利已經見頂!姑勿論其來自客戶貸款及墊款增長幅度7.68%,甚至存款增幅6.52%是否因重慶近期麻煩多而失去延續性,但在首季盈利增長之餘,魔鬼原來已藏在細節。
胡孟青
作者為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