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講到細價樓快見頂,樓市遇波折。誓估唔到即使是去年多個高價位開售的樓盤,當入伙後逐漸現形,紛紛出現旺市撻定個案,而且租金回報亦差過同區已入伙多年的舊型屋苑。
經紀黃坦言,「那要多得代理們的口才了得,推動買家高位入市」。
原來類似這些的損手單位因為買家心急上車忽視了供款能力,在成交最後關頭因過不了銀行按揭關卡而被迫撻定收場,即使去年熱賣的將軍澳新盤和沙田豪宅,也出現類似收場。
老樓一直呼籲準買家按本身能力入市,不可被現場氣氛麻醉,罔顧負擔能力而衝動上車,買樓不同買棵菜,仲要自己啃得落、瞓得安樂,但了解數宗撻定個案背景,皆因無力上會或買錯貨,在「冷靜期」後又再做一次錯誤決定,損失數百萬元以至逾千萬元定金。
不甘被劏 買家收斂
一名打工仔要儲十年才儲到首期,雖然對於數億身家上流社會階層而言只是小兒科,把以前賺回來的蝕少少離場;但是一般小市民卻能一鋪清袋難以翻身,所以呢類衝動派不宜當。老樓認為每逢到頂前一刻總沒有人會提醒公眾,可能跌得仲傷,市場似乎有用不完的資金,但當這類游資突然抽走,不如民企爆煲前的疑有造數疑雲迹象,沒有迹象反而更驚。
紀經黃話,近日二手交投量回落,主因之一除了業主封盤或加價嚇驚買家外,其實買家也自覺性收斂起來,不再當羊牯被劏,對於瘋狂不理性的價位退避三舍,在每次高位後便出現了阻力,放慢了入市速度,當形勢轉為明朗化後再起動也未遲。家距離新特首任只有兩個月半,新政府班底尚未成形,「恐梁症」陰影未除。
劉兆昌
資深地產傳媒人
http://www.HKLa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