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失題的秘密 - 張大春

張大春:失題的秘密 - 張大春

汪辟疆(1887-1966)名國垣,著有《光宣詩壇點將錄》。仿水滸而成的文壇點將錄自有傳統,可成類型之林。這部書則是直接步武之前「瓶水齋主人」舒鐵雲之《乾嘉詩壇點將錄》而成。

汪氏以近八十之年過世。他的學生、台灣東吳大學教授章斗航存有一部此書手稿,託付給高芝翁拜石(1901-1969),當時高拜石正在《台灣新生報》連載其筆記巨作《古春風樓瑣記》,於是參酌《陳石遺詩話》等書,另為點將錄撰寫斠注,成為《古春風樓瑣記》之一卷。高氏身後三十四年,《古春風樓瑣記》得以重印,其中編號第二十八本的就是這一部奇書。
汪辟疆有一首題目叫〈失題〉的詩:「萬頃芙蕖記舊遊,今來頓失一湖秋。年時倘更逢幽賞,要為枯荷聽雨留。」沒有題目的詩叫「無題」,為了營造悵惘不甘的情感而名之曰「失題」也並非罕見。但是這一首〈失題〉則另藏玄機。這跟大書法家沈尹默有點關係。

沈尹默長汪辟疆四歲,兩人自是平輩論交,有一段時間,兩人過從甚密。汪氏十分出名的幾首七律都是跟沈尹默唱和所成。但是書法家同他人唱和是比較吃虧──藉著贈詩來求一紙好字的大有人在。沈尹默又是個來者不拒的個性,酬唱揮毫之苦可知。有時題贈紛挐,酬紙交橫,三五首詩寫下來,已經忘了該追步唱和的究竟是誰了。事實上,在更早的時候,汪辟疆曾經寫過一首〈晚荷〉詩給沈尹默,沈尹默到底和了沒有?到今天還是個謎。汪的原詩如下:「客抱琴來雨頓收,重敲菱扇試清秋。田田佇冷歸遲路,竟結修根入濁流。」
這首詩──根據章斗航的回憶:應該作於抗戰勝利之後某年的夏末,確切之地無從查考。大約就是即景即事,有客人來訪,彈琴消夏,其聲泠泠,與片刻之前的雨聲相應和,帶來了清涼之意。也就在這種閒適的氣氛中,作者還是不免想起自己並不是在故土舊居,幾乎要將他鄉當做故鄉了。此詩典事典語用得節制,「田田」之句應該是借姜白石〈念奴嬌〉:「田田多少,幾回沙際歸路。」來顯現「歸遲」的悵然。末句則用曹植〈芙蓉賦〉:「覽百會之英茂,無斯華之獨靈。結修根於重壤,泛清流以擢莖。」
沈尹默沒有回和。不但沒有回和,也沒有交代為什麼不回和。在汪、沈的交遊言之,是不太尋常。汪辟疆是否追問過下落?以及是否獲得甚麼答覆,外人不得而知。有一回汪辟疆曾經把這首〈晚荷〉默寫給章斗航看,並且告訴他:「沒有這一首,就不會有那一首〈失題〉。」可想而知:〈失題〉所詠,不是甚麼枯荷,而是他寫給沈尹默而全無下落的那首題為〈晚荷〉的詩。

為什麼對任何人幾乎都是有求必應的沈尹默單單落了那首〈晚荷〉相應不理呢?以下所論,純屬臆測,如符事實,必為巧合:沈尹默之所以對〈晚荷〉視而不見,或許跟下面這一首同樣是汪辟疆所寫的七律有關。此詩題為〈乞尹默寫近詩〉:
黃花照坐集時流,凱入罍觴服隱侯。已見中興如換世,故應清咏託高秋。深桮不為酡顏覆,款語猶殷曲突謀。一自蒹葭人去遠,麻牋十萬可能求。
這一首〈乞尹默寫近詩〉在同一時期的稍早寫出,和〈晚荷〉同在下平十一尤,詩中具體的意象有些彷彿──都有花、有客、有秋。我猜想:沈尹默在看見〈晚荷〉的時候會猛然間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咦?這一首好像應付過了吧?於是就根本不理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