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戲道:10+10台片省招牌

電戲道:10+10台片省招牌

香港影人合群,造就《桃姐》在金像獎頒獎禮包攬四大獎項。近年極速蘇醒的台灣電影圈同樣團結,集20名導演,當中包括知名的如侯孝賢、魏德聖及張艾嘉等在內,以老帶新每人製作五分鐘的短片,以台灣本土特色為題材,宏觀地創作出20個故事濃縮在電影《10+10》內。雖說是短片,但演出的演員有不少是台灣一線藝人如舒淇、桂綸鎂、高捷等,部份製作費絕不少於一部小本電影,而且創意洋溢,絕對是台灣電影省招牌之作。 撰文:何永寧、文國駿

香港現正上映

侯孝賢《黃金之弦》

貫徹導演一向的拍攝手法,以長鏡頭平實的敍述嫲嫲與孫女間淡淡的情懷,戲中舒淇每趟放假回鄉探望嫲嫲,都會獲贈一件金飾作為傍身出嫁之用,令舒淇回想起小時候,嫲嫲就是戴着這些金飾上街買菜的往事。

戴立忍《KEY》

導演找來自己的女友桂綸鎂粉墨登場,在繁忙的城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像水過鴨背般疏離,借少女忘帶鎖匙,在電梯大堂上所見所聞足以證明這點。

侯季然《小夜曲》

1954年的新公園放送亭,播送着紀露霞唱的《綠島小夜曲》,人群靜靜地聽着;時光飛快至2011年的綠音室,75歲的紀露霞正接着唱下去。

沈可尚《到站停車》

公車司機每天謹守交通規則,時時提醒乘客禮讓老弱婦孺,有一天,一名男子硬扯開門想衝上車,一向規行矩步的司機會作出何種反應?

鍾孟宏《回音》

另一導演戴立忍不單參與此片的創作,更粉墨登場演出,片中充滿台灣艋舺式風格,惡霸學生專欺負班中的一名肥仔,豈料肥仔背後的人物大有來頭。

張艾嘉《諸神的黃昏》

電影改篇自作家呂政達的散文,講述社工與死囚相處後,寫給受害者父母的一封信。短短五分鐘的電影,導演特意把色調運用得陰暗低沉,更沒有加上任何音樂陪襯,反以一段段的懺悔經文作背景音樂,感覺非常沉重。

陳玉勳《海馬洗頭》

導演以拍喜劇知名,他的短篇同樣充滿幽默感及驚喜,少女李烈為了忘記前男友柯宇綸,到海馬洗頭店準備洗掉記憶,找洗頭師傅柯一正幫忙搞掂自己腦內負責記憶的海馬體,以防萬一的李烈還帶同另一樣秘密武器,在必要時可作出補救。

王童《謝神》

王童人如其名同樣充滿孩童的天真氣息,電影講述一對中了彩票的兄弟往還神,千里迢迢帶同發電機、放映機和銀幕上山,在小廟前播放電影《阿凡達》,還為神明戴3D眼鏡笑爆全場。片中本土味濃郁,帶出了台灣人愛拜神的傳統文化。

鄭有傑《潛規則》

戲中戲是電影的賣點,以嬉笑怒罵的手法反映內地無遠弗屆的力量,展示台灣亦正被合拍片入侵。學院出身的製片找來的拍攝場地,背景正中竟有一大幅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嚇得合拍片的導演呆了,電影如何能通過內地電檢?

陳國富《初登場》

民國57年,15歲少女歌手獨坐在化妝鏡前抹淚,因為排練上出錯令出鏡的機會溜走了。但一場如幻似夢的遭遇令少女一生改變,片末播出鄧麗君的片段。

吳念真《有家小店叫永久》

鄉間一間叫「永久」的雜貨店因為生意冷清,老人和兒子用一個打賭來決定要不要把小店關閉。

朱延平《無國籍公民》

香港有雙非,台灣亦有國共內戰時遺族的問題,緬甸孤軍遺族的弱智少女及盲眼大叔因為沒有身份證,面對悲慘的生活。

魏德聖《登場》

在電影《賽德克.巴萊》中飾演主角莫那魯道的林慶台,本身是一名小村落的土生土長牧師,導演拍下他在接戲前一段跟上帝的讀白。

張作驥《1949穿過黑暗的火花》

國共交戰是很多台灣導演的集體回憶及題材,一個小女生在金門炮戰時在當地生活,今日雨過天晴接待的是一船船的內地自由行。

蕭雅全《有一好沒二好》

穿着晚裝的少女衝入正打烊的內衣店,因為胸圍扣斷了,店員的選擇只有兩個:請她出去或是幫她解決問題。

何蔚庭《100》

電影紀錄了一位百歲老人的日常生活,每天循著一樣的山區小路,去遙遠的信箱拿信。

王小棣《釋放》

台東鄉下隻身出外過夜的女人,驚覺房裏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以默片與有聲片的對比,呈現城鄉的差距。

楊雅喆《唱歌男孩》

被指頑劣男孩無時無刻也在唱歌,即使受到老師體罰亦不動搖,班上另一品學兼優的女同學同樣喜歡唱歌,卻被身邊的人種種限制。

陳駿霖《256巷14號5樓之1》

即將結婚的情侶準備搬進新家,因為樓梯太窄而搬不上去的洗衣機,要動用吊車吊起來,城市中擺盪着的吊臂令人想起唐唐九龍塘的大宅。

鄭文堂《老人與我》

迷路的老人獨自在鄉間的小路上表示自己忘了回家的路,卻想起很多回憶,他對着鏡頭說着謝謝的同時,老人繼續在路上尋尋覓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