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下季推人幣期貨

港交所下季推人幣期貨

【本報訊】等候多時的交易所人民幣滙率期貨計劃,港交所(388)昨宣佈第三季面世,每張合約金額為10萬美元,買方在指定期內,將以每美元兌離岸人民幣價(CNH)作最終結算定盤價,支付並實物交收人民幣,而非如前年底首次諮詢文本建議般,以在岸人民幣價(CNY)為定盤價、並含較大投機意味的人民幣不交收遠期滙率合約(NDF)為模式。
港交所是次推出的產品,乃首宗經交易所買賣且可交收的人民幣期貨合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過去曾拓展人民幣滙率期貨,但屬不交收合約。是項合約期設即期、之後的3個月期,以及接續的6個月、9個月及12個月等3個季度合約,最低波幅為0.0001元人民幣。港交所將於6月底進行市場測試,並正邀請有興趣機構擔任市場莊家。

交易所買賣減吸引力

滙豐銀行環球資本市場亞太區副主管兼香港交易主管陳紹宗說,該行一貫積極參與人民幣各種有關業務拓展,故會考慮擔任港交所人民幣期貨的市場莊家,惟最終仍視乎條款細則而定。
他同意,場外交易相較交易所買賣,前者始終是外滙期貨主流平台,因可設定靈活合約期限,故企業仍會偏向選用,但他相信,其他需要對冲的金融機構,或交易導向投資者,會對港交所合約感興趣。
市場人士指出,港交所的合約模式,價格較公開及可交收,減低炒賣意味,希望藉人民幣國際化浪潮,可帶動整體市場對滙率期貨需求。但個別曾被港交所諮詢的業界稱,企業若需滙率對冲,無論屬可交收或不交收合約,場外交易都是主流選擇,對港交所平台的興趣不會太大,而且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亦有人民幣NDF合約,但現時交易幾近零水平。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認為,該所戰略是推出更多元化人民幣計價產品,人民幣滙率期貨面世,反映本港進一步發展為人民幣離岸中心。該所交易科主管戴志堅補充,港交所期待於旗下衍生產品市場,推出首隻人民幣計價期貨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