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成功試射「中國殺手」導彈,令美國圍堵中國力量再加大。美國過去11年專注打反恐戰,年前才驚覺中國軍事力量崛興,威脅到本身在亞太區的霸權,於是調整戰略,重返亞洲。除了鞏固區內原有盟友外,更拉攏戰略新夥伴,包括印度,對中國展開新一輪圍堵。
圍堵政策(ContainmentPolicy)是冷戰時由杜勒斯(JohnFosterDulles)提出,構想由日本南至沖繩、台灣、菲律賓和巽他群島組成第一島鏈,遏止中國和蘇聯取得東海和南海戰略通道;再由日本,經小笠原群島、馬里亞納群島至帛琉建第二島鏈,遏止中國通向關島和夏威夷。
美國的新圍堵政策以第一島鏈為基礎,日韓為這條鎖鏈的中心,台灣和關島為中軸,一直延伸至新加坡、菲律賓和印尼。基於安全為由,日韓台自然贊成新圍堵,尤其是日本跟中國在東海油田和釣魚島有主權爭議。
美國更爭取在區內建立新基地。美國早前在澳洲派駐海軍陸戰隊,又在新加坡部署隱形近岸戰艦,一旦南海或台海發生衝突,美軍可即時介入,封鎖馬六甲海峽,斷中國海上石油補給。美國又主張南海問題國際化,跟越南和菲律賓軍演,一邊洽商租用金蘭灣和蘇碧灣基地。
放寬核技術招攬
美國還向中國撬牆腳,把緬甸拉攏過來,既圍堵中國,還打亂中國企圖在緬甸鋪油管通往雲南的如意算盤。美國近年透過放寬核技術出口和高規格接待,把印度拉攏過來作為圍堵中國的重要盟友。
中俄在國際舞台雖不時同聲同氣,但俄羅斯為防中國強大,也在背後攪局,除了向印度提供核潛艇、航空母艦和轉移「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技術,更向越南提供潛艇、蘇30戰機和「布拉莫斯」導彈,令圍堵中國形勢更錯綜複雜。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