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rtsSurprise》
做盛女可能很煩,做媽媽也可以很煩,尤其是在不適當的時候做媽媽。每屆奧運前,總有不少女運動員不小心懷孕,雖然有些能繼續參賽,也有些能獲得獎牌;亦有些為了腹中寶貝、棄戰奧運,中國劍手的譚雪便作出了母親的抉擇。
現年28歲的譚雪是中國劍擊隊大美人,她在08京奧與倪紅、包盈盈及黃海洋贏得女子佩劍團體銀牌。譚雪認為自己成績不夠好,遂與同為國家隊成員的男友王敬之推遲婚禮,去年5月才正式結婚;豈料譚雪竟在出戰今屆倫敦奧運前「有喜」,她認為這是天意:「當時我腦海只想着孩子,只要孩子好,做甚麼都可以。」
生「奧運寶寶」撐夫
雖然棄戰倫奧,但譚雪仍是老公王敬之在奧運上爭取佳績的精神支柱。王敬之說:「她一個人懷着寶寶也不容易。雖然她不能參加倫奧、直接為國家出力,但她全力支持我,我會全力備戰奧運,爭取好成績回報她。」譚雪的預產期是7月,她希望能誕下「奧運寶寶」為老公及中國打氣。
譚雪因懷孕而棄戰,但亦有女將身懷六甲仍然決意征戰倫奧。馬來西亞射擊選手蘇恩妮(NurSuryaniMohamedTaibi)預產期是9月2日,即倫奧結束後不足一個月,但她仍選擇出戰,並說:「我會在參賽前與寶寶好好談一下,叫他要在我比賽的個多小時裏安靜下來,不要踢我。」而2010年廣州亞運女子10米氣手槍決賽,南韓選手金潤美在懷孕8個月下,仍能擊敗一眾強敵奪金。奧運歷史上也曾出現不少孕婦選手,早在1920年奧運,當時26歲的瑞典選手祖蓮(MagdaJulin)懷孕3個月,仍參加女子滑雪項目,並且摘金。
懷孕令肌肉力量下降
孕婦參賽亦帶出一個問題:人命、獎牌,究竟那樣重要?冷戰時代,曾有共產國家在大賽前,刻意令長跑女選手懷孕,以為運動員的身體能因此儲備更多能量,但此舉極不道德,浸大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說:「曾有傳言指這些運動員在比賽後墮胎,等同謀殺小生命,違背道德。」他並指出,運動員懷孕後,體內脂肪量上升,相反肌肉力量下降,從醫學角度,絕不建議她們繼續參賽。
雷雄德說:「女性懷孕後生理變化很大,為自己和BB着想,應專心安胎;參加高水平比賽有一定風險,萬一在比賽時摔倒,會有甚麼後果?生命重要、還是獎牌重要,這點運動員需小心衡量。」
媽咪級選手發雌威
不少女運動員在成為媽媽後,表現比以前更好。以比利時網球手史施達絲為例,她在07年退休結婚,於08年2月產女,其後於09年復出,並於該年及2010年奪得美網冠軍(圖),又成為2011年澳網盟主。另外,美國泳手托莉絲在退休7年兼產女後,以41歲高齡參加08京奧,並奪得3面銀牌。
男子花劍中國最強
男子花劍是中國劍擊隊強項,並於對上10屆世錦賽都有獎牌落袋。去年世錦賽,中國就於男子花劍團體賽加時賽中,以45:44險勝法國、成功衞冕(圖)。另外,仲滿於京奧的男子佩劍奪金後,成為中國奧運史上第一個男子劍擊世界冠軍;而於今夏,他將會聯同隊友劉曉及王敬之出戰倫奧,兼進行衞冕戰。
伊朗女足禁踢奧運
原本奪得參加2010年青年奧運女子足球賽資格的伊朗女足,因宗教信仰戴上頭巾(圖),結果被國際足協取消資格。這種稱為希賈布(Hijab)的服飾,遮蔽女性臉部及手部,代表謙遜、私隱與道德;由於國際足協規則規定,球員裝備不得含有政治、宗教或個人觀點的宣示涵意,故伊朗女足的參賽資格無奈被褫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