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最低工資實施近一年,樂施會追蹤調查發現,實施前後低收入家庭僱員平均時薪上升39%,約七成低收入家庭入息有增加,整體效果正面多於負面,但由於部份僱主減員工工時、大幅削減原有的有薪飯鐘及有薪休息日,減低了最低工資成效。
該調查訪問了520名月入低過入息中位數一半的家庭,全部受訪者家庭中至少一人最低工資實施前時薪低於28元,結果顯示,69.9%受訪者的住戶入息有所增加,27.4%入息減少,2.7%未有提供資料;月薪制受訪者平均月入由6,186元增至7,524元,時薪制受訪者平均時薪由24.9元增至29.9元,整體來說,平均時薪由20.9元升至29.1元。
應立法堵塞漏洞
調查又發現,受訪者平均工時減少5.6%,46.6%受訪者遭剝奪有薪休息日,15%失去有薪飯鐘錢。項目倡議幹事黃碩紅表示,絕不認同部份僱主減工時及剝奪原有待遇的做法,長遠來說應探討修改《僱傭條例》以堵塞此類有違最低工資立法精神的漏洞。
專營單幢式物業管理的忠信物業管理公司東主陳昱宏說,以往保安員月入只有5,000多元,因此部份保安員有時要向他借糧度日,現時已甚少此類情況。
60歲的保安員司徒立強指最低工資實施後月薪增加2,000元,其長期患病的雙親可得到好一點的照顧,生活有很大改善。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指未來最低工資水平,應有一套固定機制釐訂,再加上通脹因素,每年調整,避免勞資不停爭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