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15周年之百年舊照:Thosegoodolddays... 明信片讀港

回歸15周年之百年舊照:Thosegoodolddays... 明信片讀港

其實我從不認為香港人有多愛「熱狗巴」。中學每每看見非冷氣1A駛來,周遭同學即怨聲連連,莫說親切地叫一聲「熱狗巴」,更多人連上車都不願。最後,「熱狗巴」載着疏疏落落幾個昏睡老人,在熱浪中遠去。
今天有了facebook,人們可以懷一些高調的舊,順便罵兩句政府,換幾個like,賺個三毛錢正義與情操──然而在熱狗巴之前、這些那些所謂集體回憶之前,更多歲月早已消逝無聲。
除非閣下跟邵逸夫一般年紀,否則以下香港舊時風貌,恐怕你都未曾見過。年代太遠,它們無法「被集體回憶」,但都確確實實曾存在於香港,真正的有發生過。

記者:劉嘉蕙
攝影:譚盈傑、劉嘉蕙

儲起開埠舊情景

就怪記者是膚淺港女,訪問歷史愛好者、收藏家,我通常詞窮。「鄭生,啲英女皇頭郵票家有無得炒?」「早排中銀紀念鈔票你有無玩?」「呢度最值錢係邊張?」
「其實炒賣價錢呢類訪問,我唔想做。不如我哋講番歷史。」鄭寶鴻幾度跟我正色說。訪問中途,一些路人經過查詢,也是三句不離錢。鄭寶鴻80年代開始收藏舊明信片,92年朋友移民,於是頂了錢幣舊鈔店來做。年來上電視講掌故、寫過十幾本書講香港開埠史。他愛的是歷史,但人人都只愛跟他講錢。
乾脆四兩撥千斤,「我一句講晒,所有英女皇錢幣、郵票,已經餵飽晒,唔值咩錢。」鄭寶鴻真正有興趣的,是香港舊風貌,「我是戰後出生的,一開始純粹想捕捉成長片段,玩玩吓玩到香港開埠。我的志願很細,只想逐啲逐啲儲,儲到咁上下出書,把香港舊情景一點一點組織出來。」

■鄭寶鴻

只能向外國人收集

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收藏,是舊香港明信片。這物事說出來好像不稀奇,但仔細一想才知道有多困難:明信片不像錢幣、郵票,香港人平白無事是不會買本地明信片的,一般是外國遊客才會買一兩張回去留念。所以收藏香港明信片其實是一項非常國際化的活動,他接觸的賣家大部份是外國人,「通常是他們山窮水盡的時候,從阿爺阿嫲床底找到幾張明信片,就拿去賣。」沒有互聯網的時代,所有交易透過書信完成,他現在珍藏的萬多張明信片,幾乎都靠這方式「逐啲逐啲」找回來。
「明信片中最貴的是realphoto,舊陣時攝影機沒這麼普遍嘛,本地人就算有相機,都是拍人居多,不會拍風景。所以早期香港的realphoto,通常都是外國攝影師拍的。」

■1997年,鄭寶鴻特地跑到政府總部,為香港徽章留影。

■此明信片於1909被寄出,留意郵戳上印有KB字樣(橙圈內),即由九龍區郵局(KowloonBranch)寄出,香港開埠初年,九龍區郵局較少,所以極為罕有。

■百多年前的明信片寫甚麼?記者偷睇了一遍,講講天氣,下個月在Chelsea的球賽,話題好健康。

1.全港首間戲院

中環雲咸街在上世紀是個花市,當時人們稱為賣花街,圖中可見到許多花檔。前方YMCA即今日娛樂行位置,YMCA後面紅頂建築是比照戲院(BijouTheatre),於1908年興建,是香港第一間影畫戲院。雲咸街一帶,一度是戲院集中地,娛樂戲院、皇后戲院在這區先後開幕。經過幾十年來的發展,今日的雲咸街沒有戲、沒有花檔,娛樂行也不販賣娛樂──年輕人尋樂的腳步,順着斜坡伸展上蘭桂坊。
圖左大樹旁邊停着人力車,以往載人上中環半山。至1968年,香港政府停發人力車牌照,這個行業也日漸式微。

估計拍攝年份:1913年
位置:今中環雲咸街

2.紫檀樹老而彌堅

位於中環政府山的舊政府總部,最早期稱為「殖民地司署」,於1847年興建。殖民地政府建築的特色是通風、開揚,以迎合亞熱帶氣候。1957年政府總部於原址重建。早期的立法局會議亦在「殖民地司署」舉行,至1985年才搬往位於皇后像廣場側的舊立法會大樓。從這幅新舊對照,看出紫檀樹果然老而彌堅!

估計拍攝年份:1895年
位置:今舊政府總部

■這是舊政府總部牆外的圖片,與明信片上相同。

3.鵝頸真有其橋

今天我們說鵝頸橋,大多指堅拿道的「打小人」行車天橋,其實以往鵝頸橋真有其橋。堅拿道的「堅拿」來自英文「canel」,顧名思義,這位置原本是一條運河。運河原名寶靈頓運河,跟原名「鵝頭山」的利園山拼起來看,彎彎長長像條鵝頸,故又稱「鵝頸澗」,橫在上面的橋就叫「鵝頸橋」。1920年代,灣仔填海工程展開,把運河蓋起來,這條元祖鵝頸橋亦從此消失世間。

估計拍攝年份:1905年
位置:今銅鑼灣堅拿道鵝頸橋一帶

4.九龍都有羅便臣道

香港開埠初期,港島區和九龍區各有一條羅便臣道,九龍羅便臣道約莫是今日中間道至柯士甸道。至1904年,港督彌敦把九龍羅便臣道擴展至窩打老道,成為九龍區主要幹道。為紀念彌敦,港府於1909年將九龍羅便臣道易名為「彌敦道」。
彌敦道開發初期,港府在道路兩旁栽種大量樹木,計劃把尖沙嘴打造成一個花園城市。因毗鄰威菲路軍營,入夜後人迹罕至,漆黑一片,林蔭繚繞,令該區曾有「鬼域」之名。今時今日,彌敦道從早到晚人頭湧湧,肯定人多過鬼囉!

估計拍攝年份:1905年
位置:今尖沙嘴彌敦道,左方是九龍公園、右面是加連威老道

5.金鐘真係有個鐘

金鐘夏愨花園前身是威靈頓軍營的樂禮大廈,大廈有一個金色時鐘,昔日人們習慣以這個金色時鐘為地標。軍營於1979年交還香港政府,金鐘亦已拆除,但「金鐘」這個名字卻被保留下來。而今,皇后大道東此段亦改名為金鐘道。

估計拍攝年份:1915年
位置:今金鐘道夏愨花園

6.不變百年商業中心

中環干諾道中街景,同樣高樓密佈,一百年來變化不大。左起依次為皇后行、聖佐治行、皇帝行及郵政總局,今日依次變成文華東方酒店、聖佐治大廈、遮打大廈及環球大廈。

估計拍攝年份:1924年
位置:今干諾道中

今日風景

山坑水洗衣場

都市人貪方便,會把衣服拿到街坊洗衣店。百多年前原來也流行把衫攞出街洗,香港曾有多個類似右圖中的「中國式洗衣場」,一般由私人經營,衣服洗好了鋪在地上晾乾,比今日公屋曬被的場面更壯觀!圖中的洗衣場拍攝年份估計為1915年,位置推敲為今日半山堅尼地道近灣仔一帶,確實地點已不可考。昔日洗衣場的水源是天然山坑水,所以洗衣場都開在山坑附近,港島區「大坑」也曾是洗衣場,舊時人們會在水邊洗衣及浣紗,「浣紗街」因而得名。

聯邦郵票錢幣公司 
地址:上環永吉街6-12號誠利商業大廈1樓5號舖 
電話:2542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