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全面自由兌換的過程真是慢如蝸牛。昨天,人民銀行開始把人民幣兌美元的每日波幅從百分之零點五升至百分之一,算是近兩年來較像樣的一次變革,但跟開放資本賬,讓全球投資者、基金、儲蓄者可以自由買賣人民幣,自由發展人民幣投資產品,自由調進調出人民幣的目標仍相距甚遠。照這樣的蝸牛步伐進度,未來十年人民幣仍不可能像日圓、歐元、英鎊那樣成為真正國際流通貨幣,更不要說挑戰美元的霸主地位。
跟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以前的全面外滙管制相比,現時人民幣在個別企業、個人旅遊層面的自由兌換已不成問題,但在國際資本流動上,人民幣基本上仍然缺席。市場上只有極少數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要拆借人民幣對冲滙兌風險並不可能,政府或大企業要拿人民幣作外滙儲備組合也不大可能。結果,龐大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就像個大水庫那樣儲積大量淡水(人民幣),只有兩、三條引水道調節水流,外來的水要流進不容易,水庫滿溢時剩餘的水要走出來也難,平白造成不必要的樽頸與浪費。
為甚麼中國政府在人民幣自由兌換問題上態度消極甚至越走越慢呢?最關鍵仍然是金融安全問題,仍然是失控問題。
自從中國逐步走向世界以來已見識過多次金融危機。九七、九八的亞洲金融風暴,○七、○八年的金融海嘯,一○、一一年的歐債危機都讓主事的官員膽顫心驚,都讓他們對資本自由來去戒心更大。就以亞洲金融風暴為例,印尼、泰國、南韓都不是靠泡沫起家的,她們幾十年來靠超高儲蓄率、政治穩定、生產力上升吸引外資,令國家取得驕人成績,逐步擺脫貧困。但這些成績根本擋不住每天數以萬億元計的熱錢及流動資金。只要被炒家大鱷盯住,再雄厚的外滙儲備,再亮麗的經濟神話登時土崩瓦解。在遊資自由來去冲擊下,作為國家穩定支柱的貨幣短時間內貶值三、四成甚至更多,從政府到企業到個人都應付不了,不是破產就是向外求援,被迫接受苛刻的貸款條件。原本穩定的政治秩序在巨大震盪下同樣維持不了,變得亂哄哄。像南韓那樣已建立民主政體的,民眾可以用票箱換政府處理危機。印尼的政治陣痛卻連綿好幾年,有好陣子更幾乎陷入無政府狀態。
中國的政治情況只有比印尼、南韓更脆弱,輕微通脹升溫已足以令全國緊張兮兮,要盡快處理。若果人民幣幾天內大跌兩、三成,各大、中、小城市的街頭肯定充滿抗議的民眾,治安秩序大亂,隨時令北京政權垮台。面對這樣的風險,中國政府在人民幣自由兌換問題上自然不斷「踩br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