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聽見現任香港特首,曾蔭權,在電視談高官,說Stephen怎樣怎樣,Gabriel怎樣怎樣,我根本不知道他說的究竟是誰?
Stephen變奏Steven,一樣的發音,都讀v,我相信你已經認識不止一個?還有史提芬史匹堡,不過我相信他暫時不會來你家吃晚飯。若你有個同學叫Stephen,有個同事叫Stephen,有個親戚叫Steven,都熟,家人說,今晚Stephen來吃晚飯,你可能會問「Stephen邊一個?」又或者你們平時已經有個很好的方法,去分清楚邊個打邊個?誰是誰?
今年第36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焦點導演陳可辛,叫PeterChan,陳是大姓,Peter上萬,聰明敏感如陳可辛,應該會老早了解到「PeterChan」身份如霧。
湊巧,2005年一手一腳獨力助我完成「杜魯福逝世20週年紀念專集」排印工作的出版奇人陳君雄,我最近才留心到他也叫PeterChan。當然,我心裏即時有個「!」,但無礙於我仍然堅持請他再合作「2012艾倫圖靈年在香港、紀念專集」。(抱歉此書已改為2012年除夕出版。原因我做事固然慢,但主要是下半年紀念活動漸多,我覺得這個專集應該盡可能包羅記錄「香港圖靈年」的一切,壓軸就是11月傅慧儀負責的大型「圖靈展覽」。)
說回辨別名字的困難。試想像地下工作,中國可以有10個「長江一號」嗎?英國可以有10個「007」嗎?重複編號,肯定會引起混亂,可能累死前綫,甚至全軍覆沒。
證件、彩票,或派籌看病、攞藥,更不能號碼重複。人名亦不應逐漸失卻「識別」的作用。
今日生兒若再叫陳大文、黃志強,是不是很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