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海難100年鐵達尼證人性光輝與醜陋

世紀海難100年
鐵達尼證人性光輝與醜陋

1912年4月15日,號稱「永不沉沒」的「鐵達尼號」(Titanic)郵輪在大西洋撞冰山沉沒,逾1,500人罹難。100年過去了,這場世紀海難依然牽動人心,各地今日都有紀念活動。「鐵達尼號」熱潮能歷久不衰,是因為船上的人,不論貧富,於生死一刻的抉擇,盡顯人性光輝與醜陋。之後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會自問,「換了是我,我會怎樣做?」

這100年來,不時有關於「鐵達尼號」的電影、電視劇和書籍不斷湧現,事實上由郵輪撞冰山至沉沒之間2小時40分鐘所發生的一幕幕捨己為人或貪生怕死故事,恰似一部扣人心弦的電影或小說。

在化身鐵達尼紀念郵輪的英國「巴爾莫勒號」,乘客前日身穿禮服出席晚宴。 美聯社

「鐵達尼號」沉沒海底100年,船身被微生物腐蝕生銹。 美聯社

「鐵達尼號」1912年首航,由英國南安普敦駛往美國紐約途中撞冰山沉沒。 美聯社

「巴爾莫勒號」乘客在晚宴上跳舞。 路透社

「巴爾莫勒號」乘客吃的晚宴餐式,依足「鐵達尼號」當年一樣。 路透社

船長高舉孩子出水面

「鐵達尼號」作為當時全球最大的郵輪處女航,本身已夠矚目。船上的乘客按身份地位分成三個等級,猶如一個階級社會的縮影:頭等艙住滿富豪、名門望族;之後是二等艙和三等艙,其中三等艙有不少希望到美國尋夢的低下階層。不過,所有階級分野,從「鐵達尼號」撞冰山那刻都變得次要,因為不論貧富,都要在生或死、做英雄或懦夫之間作抉擇。
這夜,船上四處都可見到勇氣和人性光輝。有生還者見到船長史密斯(EdwardSmith)在沉船時仍竭力高舉一名孩子出水面,直至他呼出最後一口氣,獨個兒死在駕駛艙內。
不少男乘客因為遵守「先救婦孺」政策,甘願留守等死。馬文(DanMarvin)跟新婚妻子說:「你先走,我要在這裏多待一會兒。」妻子登上救生艇時,他送上飛吻,兩人自此陰陽相隔。

「巴爾莫勒號」一名女乘客模仿電影《鐵達尼號》女主角,在船頭伸開雙臂。 美聯社

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鐵達尼旅客中心,舉行「鐵達尼號」紀念活動。 美聯社

華特太太的祖父是「鐵達尼號」罹難者,她帶祖父照片登「巴爾莫勒號」。

「巴爾莫勒號」乘客都刻意打扮出席晚宴。 美聯社

郵輪首席麪包師傅喬因(CharlesJoughin)就像瘋了似的,不停將女乘客推往救生艇。他原本獲指派負責操控其中一艘救生艇,但在救生艇臨離開一刻,他以不想「作壞榜樣」為由,跳返郵輪上,最後更與郵輪沉落大海。幸他袋中有一瓶威士忌,令他可以在0℃以下的海水中支撐數小時,最終爬上一艘翻轉了的救生艇獲救。
斯特勞斯太太原本可以登上救生艇,但拒絕與丈夫分別;而她丈夫因為67歲,獲准登艇,但他堅持「我不會比其他男人早離開」,最終兩人坐在甲板上等死。
但數最經典的,非美國富豪本杰明.古根漢(BenjaminGuggenheim)莫屬。他知道逃生無望,跟助手返回船艙,換上全套禮服,坐在甲板椅子上抽着雪茄、喝着白蘭地,有尊嚴地等候死亡來臨。他大呼:「沒有一位婦女會因為本杰明.古根漢是懦夫而被留在船上。」

男乘客扮女人登救生艇

有英雄甘願捨生救人,但同時亦有自私的懦夫。「鐵達尼號」所屬船公司的東主伊斯梅(BruceIsmay)為保命,不管郵輪上仍有婦孺,偷偷登上救生艇上。他之後雖多活了25年,但自此被冠上懦夫的惡名。
三等艙男乘客巴克利就穿女裝扮女人登上救生艇。一名鍋爐工人因為企圖偷救生衣,被打至不省人事。那些在救生艇,因怕沉船而竭力用船槳推開企圖爬上艇的人,同樣醜陋。
正是一個個扣人心弦的故事,令這件歷史事件能打破常規,不會隨着時間過去而在人們的記憶中褪色。自1950年代首部相關電影推出、至1985年發現「鐵達尼號」殘骸,再加上1997年占士金馬倫的經典電影《鐵達尼號》,不同年代人對這場海難的認識,都猶如是昨日發生一樣。但有專家指,「鐵達尼號」傳奇的討論不應只限於過份相信科技,還可涉及婦權、階級、移民問題等。
英國《每日鏡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發現「鐵達尼號」殘骸經過

1985年:由美國海洋學家巴拉德領導的探測船鎖定「鐵達尼號」沉沒位置
1986年:巴拉德派潛水艇抵達沉船甲板,拍下57,000張照片
1987年:美國國會把「鐵達尼號」殘骸定性為國際紀念遺迹
1998年:首名遊客到沉船地點憑弔
2004年:巴拉德指遊客和尋寶人士嚴重損害沉船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