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到「羊奶頭」,是在台南馬路邊,兩邊餐廳展示出來的菜牌上,赫然有「羊奶頭燉雞湯」這樣引人遐想的香艷菜名。但是,每次見到,也僅限於遐想而已,對「羊奶頭」,只有好奇,沒有食慾。估計它是羊身上某個部位,也可能是羊奶的製成品。
後來,跟老友再去台南,相熟的餐廳老闆娘介紹我們飲「羊奶頭燉雞湯」,這道字面猥瑣的菜,斯文清秀的老闆娘說出來氣定神閑,我們忍不住好奇道:「這個,羊奶頭果真是羊的某一個部位嗎?用來燉湯會不會羶味濃重?」老闆娘笑得花枝亂顫,「很多客人都這樣問我,其實,羊奶頭跟羊沒有任何關係,它是一種植物。」
湯端上來,湯底比我們想像的清澈,湯料除了大量雞塊外,只有切成一粒一粒紅豆般大小的乾枯樹枝,原來,這就是羊奶頭!這種植物與羊,或者羊的奶頭風馬牛不相及,名字的由來令人摸不着頭腦。湯色既不呈奶色,氣味亦不帶羊膻,只有隱約的椰子香味。湯清而甘甜,甚美味。
台灣有很多奇怪的菜名,讓人過目難忘,比如混蛋。不知底蘊的人,很容易誤會,以為是罵人的話,其實,它是皮蛋鹹蛋雞蛋的混合物,三種味道與質地迥異的蛋相混,吃一隻蛋可同時滿足吃三種蛋的願望,不叫混蛋叫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