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病情 - 林夕

分「享」病情 - 林夕

一位情緒病癒者,一臉淡定微笑地在電視特輯中,暢談擔任全職情緒病輔導員的生涯。這鏡頭看在患者眼中,已經是一服良藥了吧。而這些機構,懂得讓康復者回向,在治療他人的過程扮演一個輔導角色,實太懂病人心了。
有些病人只相信醫生的權威,有些人半信半疑,用自己吃藥的反應來驗證這醫生可信否,有些人就醫之餘,更倚重過來人的經驗之談。特別是情緒病人。醫生堅定確切地告誡,即使稍為好轉或是有副作用,別在用藥周期完成前私下停藥。全程講了十五分鐘,這情緒上有病的人,可能懷疑醫生在搪塞他,有藥你就吃吃吃罷。直到他遇上了同道中人,閒聊了一整個晚上,訴說曾經隨便斷藥之苦。怎麼個苦法?這樣那樣……原來你也是這樣。於是,他就心服口服,乖乖地繼續服藥,良藥有時也需心藥做藥引,才能發揮療效吧。
一個無病無痛的人,聆聽患者訴苦,叫做分擔;病者互訴,或者病中人向過來人取經,叫分享。本來,這都是病情,如何可享。但在這情況,分享比分擔管用。康復者重溫自己經歷過的,講多了,那些苦難也變平常了,往後還有什麼好怕的?天下間最划算的事,莫過於把自己的病歷昇華為藥方,療人也自療。
而病中人,即使是偶爾犯上寂寞病,當他發現很多人都因為同樣的原因差不多的形式寂寞過,那麼多人寂寞,就沒有人好意思大喊寂寞了。
眾人皆醉我獨醒,可能落得陳寅恪「四海無人對夕陽」的悲涼,眾人皆病我亦病,至少在悲苦中找到一道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