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見到地產新聞話某某公屋破天價,就無名火起。明明已經有份分阿公錢(住政府樓),還可以賺錢。
香港的資本主義,確實徹頭徹尾,連屬於福利的部份都可以炒一餐。當年起公屋是為了安置貧苦大眾,到你飛黃騰達,就算唔回饋都無理由賺多轉吧?點估到公屋都天價,其他私樓自然貴得有道理。
要怪,就怪當年賣公屋時,以為「大幅度的補地價」就行,而沒有諗深一層:政府福利根本不應該有任何增值功能。正如社會「關愛」貧家小孩去遊學,但小孩唔去,將個位賣給別人,又得唔得?
居屋情況亦如是,今時樓價爆升,個個話要建居屋,但小弟記得樓市轉差時,居屋不但滯銷,有些人中了籤更不去揀樓,「需求」一下子就不見了。顯見在普羅市民心目中,居屋豈止是阿公樓,它根本就是阿公贊助的投資。
小弟認為,公私物業有必要劃清界線,私樓由市場主導,但公樓必須回到真正的福利規劃上,把發了財還死抱「風水屋」的富戶趕走。不過,公屋票多勢眾,小弟除了哼幾句,還可以找誰請命?
讀者 崔瑞皇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各界來信,以450字為限,請電郵至mailto:[email protected],註明《家》樓民講場,請留聯絡電話。編輯保留文章的刪減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