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價收購 藥股好醜冇樣睇

溢價收購 藥股好醜冇樣睇

【本報訊】上海醫藥(2607)上市後不久便爆出高層內鬥,日前更發盈警,反映醫藥股管治及透明度不足的弱點。事實上,個別醫藥股的賬目亦模糊不清,四環(460)及銘源醫療(233)去年連環收購,無形資產及商譽佔總代價八成以上,但收購完成後,去年業績詳情欠奉。醫藥股好醜冇樣睇,投資者分析相關股份猶如靠估。

無形資產難作估值

醫藥企業進行大型收購,很多時涉及商標、專利權,從而製造大量的無形資產,這些項目令收購效益難以估計。以四環為例,去年連番收購,令無形資產由2010年的1.53億元人民幣,大增至去年底的30.8億元人民幣。3項新收購總作價33.16億人民幣,至於因收購附屬而產生的商譽達27億人民幣,佔收購總代價的8成。收購過後,四環去年業績對於收購項目的表現,卻未詳盡披露,只能看到項目的收入數額。
至於銘源,去年進行兩項收購,包括個人化標靶治療及生物醫藥業務,總代價7.4億元,令去年商譽增加了9000萬至5.11億元,至於「其他無形資產」更增加8.36億元至11.49億元,但公司業績公告未有解釋為何無形資產增加金額,較兩項收購的總代價更大。
銘源上述兩個收購項目,撇除商譽及無形資產之後的其他分類資產,實在少得可憐。其中,個人化標靶治療業務只有1042萬元,生物醫藥業務更只有170萬元,兩者合共的其他分類資產只相當於收購總作價的1.6%。
其中,銘源去年斥3.54億元人民幣收購上海源奇70%股權,後者即業績所披露的個人化標靶治療業務。銘源去年11月完成該項收購,去年業績顯示,11月23日至12月31日期間,該業務1個多月只錄得160萬元收入,成績暫時與3.54億人民幣的收購作價不太相符。投資者要判斷銘源是否入錯貨,實在無跡可尋。

上藥管理層落馬兼盈警

至於去年5月掛牌的上海藥業,招股時「好地地」,上市後僅兩個多月便傳出管理層內鬥,原副總裁葛劍秋去年11月請辭,董事長呂明方更於上月遭董事會罷免,消息早已拖累股價連番受挫。上藥日前發出盈警,指第一季盈利按年下跌約四成,公司解釋,去年第一季曾錄得一次性收益,但今年首季沒有,盈利因此大減4成。翻查去年業績,上藥因處置廣東天普權益而錄得一次性收益4.79億人民幣。
公司管治欠佳,加上盈警壞消息,拖累上藥股價昨跌至11.46元上市新低,較去年招股價23元潛水5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