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Sony要追蘋果29條街 - 丘亦生

金融雲端:Sony要追蘋果29條街 - 丘亦生

Sony的創辦人盛田昭夫在其回憶錄中寫到,公司於1979年推出Walkman時,曾經與工程師及管理層拗得面紅耳熱,才能說服他們,一個沒有錄音功能的卡式隨身聽,是可以成功的。Walkman至今賣出2.2億部,是iPod問世前最成功的音響產品。
曾幾何時,Sony是電子消費品的創新標誌,電視、PlayStation遊戲機、數碼相機及攝錄機、手提電腦等等,都是潮流指標,是蘋果年代來臨前水貨客的炒賣對象。有誰想到,這個電子消費產品巨人,竟然一蹶不振如斯,2月剛發出的盈警,隔個多月突然又要加碼一倍至5200億日圓,連續見紅四年已成既定事實。為了救亡,Sony的新任行政總裁平井一夫迫不得已,宣佈七年來第三度大裁員一萬人。
現時市值只有196億美元的Sony,是蘋果的30分之1,是鄰居三星的9分之1。如果10年前由投資Sony換馬至蘋果,回報便由跌62%變成升48倍。
不要搞錯,Sony仍然是電子消費品巨人,假假哋去年收入仍有蘋果的一半,奈何對手靠幾件產品一年已賺260億美元。不只蘋果,三星都好像在印銀紙,里昂估計,三星今年的盈利可望超越200億美元,如無意外應該好賺過滙豐。

日本製造業集體淪落

我相信,Sony的兵敗如山倒,將會成為MBA的經典案例,像CSI般解剖病因。有人會歸咎強日圓,因為Sony的業績對日圓很敏感,據估計,前行政總裁HowardStringer在任的七年,單單強日圓便勾消掉2350億日圓經營溢利。
其他令日本製造業集體淪落的因素,也適用於Sony,如41%的高利得稅率,311地震後缺電及電價貴,也成為新的經營困難,日本電費現時已較美國貴四成,更加是韓國的2.5倍。
我也聽過一個說法,說日本人仍然執着於打造最佳的產品,卻忽略了現今的致勝之道,並不一定在產品的性能,而在於產品與支援服務及軟件平台的有機結合。正如蘋果的iPhone,並非贏在規格,反而是整個用家體驗,及一個強大整全的數碼平台(Platform),這同樣是Google、亞馬遜及facebook的成功之道。

用家體驗是致勝關鍵

Sony在這個平台新世紀中能否力挽狂瀾,我不知道,但這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是知易行難的關頭。我最近看了不少「柯達之死」的報道,這家已申請破產保護的老牌照相公司,在數碼年代中遭湮沒,但原來公司並非沒有預見到數碼將取代傳統菲林的到來,管理層早於70年代中,已開始準備及研發數碼相機,1975年已發明了一部多士爐般大的10萬像素數碼相機,亦老早掌握了數碼晒相的技術。
那麼為何柯達不能成功轉型?一來傳統菲林業務依然相當好賺,其銷售額到1999年才見頂,而當時數碼相機業務利錢低、競爭大、技術變化急遽,公司遂決定維持兩條腿走路,殊不知菲林的末日一下子便來到,柯達驚醒後要再突圍也已太遲。柯達是「成功反被成功誤」的例子,我看到很多陷於相同困局的產業,如傳媒業、出版業。
當然,Sony未必落入柯達的悲慘命運,在重組的大手術後,今年仍有望扭虧為盈,事實上,Sony仍有不少賺錢的產品線如數碼相機、鏡頭、數碼音樂及有線電視,智能手機及遊戲軟件也有翻身潛力。

欠強勢領袖 翻身路遙

不過,它面對的挑戰依然很大,電腦產品固然被蘋果掀起的平板電腦熱潮蠶食,若果蘋果真的在秘密研製電視,Sony面前還有一場硬仗要打。
盛田昭夫於1999年身故後,Sony一直缺乏一個能說了算、擺平不同意見的強勢領袖,管理層即使知道問題所在,但要掙脫積累了幾十年的成功包袱,令整家公司往另一個方向航行,追近與蘋果相距的29條街,恐怕現時的損傷只是小菜一碟。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