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高盛出了份報告,叫人棄債投股。S&P500也真的衝破了1400,直指1420。
重溫歷史,2000年5月,S&P500最高見過1535;2007年10月,S&P500的高位是1576。前者,千禧科網泡沫加歐洲統一;後者,正值美國樓市發高燒加新興市場石油熱錢。兩次大規模的投機泡沫,S&P500尚且浮游在1400至1500點的水平,現在要美股再過這一關,大前提是要製造另一次巨型的資金氾濫。
環顧世界大勢,現在有條件再製造投機泡沫嗎?我主觀覺得投機者的風險胃口還未進入狀態。至於資金氾濫,歐洲和日本,也的確有再溝淡貨幣基礎的動機。但是,單憑這兩個央行,我懷疑有沒有能力去製造另一浪的全球資產價格泡沫。
到最後,還是那個老問題:會有QE3嗎?
至今我仍然堅持,除非歐債危機再次令到美國金融系統資金緊絀,否則,不會有QE3。持另一種意見的朋友則認為,美國政府需要不斷再融資,更要將息率人為地壓低,所以,就算沒有QE3,也不會有甚麼退市行動。其實,兩邊的觀點沒有必然的牴觸,所以最有可以發生的結局,就是令市場慢慢凝固在這種「唔湯唔水」的狀態。事實上,90年代日本以量化寬鬆續命,結果經濟也變得半生不死。不過,全球經濟同時步入這種狀態,可謂史無前例,所以我們只有等待未來的歷史告訴我們,最終的出路是甚麼。
但是如果發生甚麼今天我們預計不到的事,要令聯儲局再將BalanceSheet擴大,恐怕屆時的局面將會很可怕,股票亦肯定是首當其衝的資產。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