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家七口十蚊餐 兒童營養不良食物銀行求助急升兩成

貧家七口十蚊餐 兒童營養不良
食物銀行求助急升兩成

【本報訊】加風吹遍各區劏房及板間房,基層家庭「慳無可慳」,只好「縮食」。求助食物銀行的市民越來越多,其中聖雅各福群會半年間援助的人數急升兩成。有基層主婦只能以10多元至40元買7個人的餸菜。有調查指出,逾八成受訪基層兒童進食的五穀、蔬果及肉類等均不足。
記者︰歐陽子瑩

聖雅各福群會「眾膳坊」服務經理吳雯賢表示,截至上月,有約2,000人在各區領取食物,比半年前約1,600人增加了25%。她表示,主要原因是房租越來越高,令基層更捉襟見肘。她指出,有一個原本以2,800元租住灣仔板間房的四人家庭,最近被業主加租1,000,為保住瓦頂,只好求助食物銀行,「租金、學費、車費無得慳,惟有慳啲食。」

營養師建議多吃豆類

面對通脹,食物銀行的成本亦上升,吳雯賢稱,由於加多了新鮮食物,一個糧食包的成本由半年前的150元,一下子增加了30元至180元,但她認為,更多種類的食物對基層而言十分重要。
「眾膳坊」於今年3月15日至26日,訪問了250個受助家庭,當中七成多每月收入在貧窮線以下。調查發現,受訪的3至4人家庭,每餐「買餸錢」平均約40元,由於局限了飲食選擇,受訪家庭的6至12歲兒童,超過八成每天都沒有進食足夠份量的五穀、蔬果、魚和肉類。
主婦阿紅的丈夫任文職,一家七口居於深水埗,家中有兩老及三個小孩,但每餐開支只由10多元至40元不等。阿紅稱,平日會趁街市關門前才去買「平價菜」,有時買10元一份的「平價魚」,每餐主要是炒菜、蒸豆腐和煎蛋,甚少購買肉類,「餸菜有冇營養我都唔識。」有兩名女兒的麥太亦稱,為慳錢只會買冰鮮肉,數個月才會買一次女兒最愛吃的蝦。
基層家庭能夠負擔的貴價食物不多,營養師潘仕寶建議,三餐可多選擇豆類及蛋類食品,增加攝取蛋白質代替肉類,但亦不應完全戒肉,因為肉類鐵質較豐富。

食物銀行為基層市民減低通脹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