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臭豆腐 - 高慧然

「阿拉」臭豆腐 - 高慧然

嗜吃臭豆腐,尤愛江南版本,麻雀牌size的那種。一口一粒,外皮脆內裏酥,異香滿腹。這種臭豆腐與太雕酒、茴香豆同屬平民恩物,泯一口小酒,拈起一粒豆腐丟入口中,再細細地嚼一粒豆,可以消磨大半天。紹興孔乙己酒家賣的臭豆腐,就是這一種!
香港街邊檔賣的臭豆腐,體型通常碩大,肉厚,肉質離鬆化酥香就差一大截了。而且那麼大一塊,還得站在街邊吃,很難吃得優雅,一個不小心,散發異味的油汁和醬汁滴落,會失禮街坊。早已戒了。深圳街邊檔也有臭豆腐賣,卻是扁平狀的湖南臭豆腐,顏色呈墨一般的濃黑。尚未有勇氣一試。
台灣臭豆腐總愛與泡菜或泡蘿蔔打孖上,甚至在臭豆腐中間挖一個洞,把泡菜釀進去,而每家泡菜的味道都不一樣,主調偏甜。泡菜汁把臭豆腐浸得又濕又軟,也不是我杯茶。
前些日子,聽說「寧波同鄉會」有臭豆腐吃,以為是江南風味的,興衝衝去了,誰知,端上來的卻是旺角風味的。大失所望。
直到我找到青衣城的「阿拉廚房」,那兒有太雕酒,也有麻雀牌臭豆腐,味道絕對正宗。涼菜中的肴肉、醉鴿、熏魚都有一定水準,高力豆沙比坊間許多上海菜館都做得出色。尤其令我窩心的是侍應的服務,他們會按先後次序,把四人卡座派給雙人顧客,而不是「囤積」靚位,把雙人顧客打發到A3紙枱。客多客少,本該一樣尊重。但是,在今日香港,已不多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