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擲金求健康 式微農業翻生有機菜養活全港400農場

市民擲金求健康 式微農業翻生
有機菜養活全港400農場

【本報訊】越來越多人為健康追求無添加的有機食物,本地有機菜需求逐年上升,令本港有機農場越開越多,由九十年代末約10個,到現時已有逾400個,除供應一般市民外,產品亦為高級酒店餐廳採用,有機農場為原本式微的香港農業開闢新路徑。 記者:胡仲邦

每逢周末周日在屯門、大埔、中環開辦專賣有機菜的農墟已凝聚了一批常客,有人為追求健康而購買,雖然售價比街市蔬菜貴一倍亦不介意。許女士稱:「唔用化學農藥安全好多,而且有菜味好食啲。」
與外國入口貨相比,本地有機菜勝在夠新鮮,具市場競爭力。03年開設時已嘗試有機種植的小狗阿康農場主人馮明康(阿康)指,本地農場的有機蔬果新鮮及有果味,「好似有機草莓,外地入口嘅運輸時間長,六七成熟就會畀人摘落嚟入盒;我哋直接賣畀本地客,要貨先摘最成熟嘅貨畀客人,好食好多」。

本地有機蔬果勝在夠新鮮,草莓在有客要貨才摘,不像外地入口的六七成熟就摘下入盒。

每逢周日中環碼頭上層會闢作農墟,售賣獲認證的有機蔬菜,凝聚了一批熟客。 胡仲邦攝

漁護署提供技術支援

不少有機農場仍在摸索階段,即使阿康的農場有4萬多平方呎,仍屬一般規模,加上農產種類受氣候影響,產品供應仍有限,「好似舊年好遲先凍,凍就凍好耐,好少陽光,但有機農作物唔可以用激素催谷,生得慢就會影響供應量。雖然家多咗好多餐廳同酒店用有機菜,但就希望供應穩定,寧願由外地進口,家只有個別酒店長期向某一農場收購農作物」。阿康坦言小型農場難覓買家長期購買農產品,難以「發圍」。
為協助本地有機農場加強競爭力,漁護署近年積極向農夫提供技術支援,引進特別品種蔬果吸引買家,並與農民交流新式種植技術,如用黑色膠膜遮光以防野草生長,減去除草成本。漁護署農業主任陳兆麟表示,該署會先試種外國新品種蔬果,成功後才向農夫推介及協助訂購種子。阿康的農場去年冬天便在漁護署協助下試種甜椒,產量理想,「甜椒顏色鮮艷,有紅、綠、橙同象牙色,又大隻又甜,西餐館會買嚟裝飾餸菜同做沙律,銷量唔錯」。

推認證標籤有助銷路

根據蔬菜統營處資料,目前本地農場每天出產約4、5噸有機蔬果,惟與外地入口有機菜相比仍屬少數。對於香港的有機農業發展,陳兆麟表示仍有信心,「我哋做多啲宣傳,令市民認識本地有機蔬菜嘅好處,又推出認證標籤令市民放心購買,有助增加銷路」,他相信本地有機菜的品種及產量持續提升後,市民有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