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以前電影節的高潮位不是復活節長周末麼,怎麼今年好星期五前一天就已經落幕?大概趁假期外遊的目標觀眾越來越多,滯留港九四天煲二十齣戲的忠實擁躉所剩無幾,這種鬼佬大日子內地人又照常返工不克自由捧場,昔日的盛況不再了。聽資料館即將退休的何先生說去看《白鹿原》,我還以為王全安的新作是臨時添加的節目,原來一早公佈貴為閉幕影片,可見我對那本訂票大冊子有幾敬畏,翻完之後連在腦海留檔案都不敢。如雲鉅片單單揀了《一命》,而且是重看,因為該死的巴黎只公映2D版本,雖然明知斯文淡定的武士夕陽不會有《阿凡達》式視覺效果,為了更立體的市川海老?當然義不容辭──講開又講,電影節宣傳提都沒提紅過界的歌舞伎達人,不知道算發財立品自我杜絕抽水行為,還是背到有眼不識泰山。
楊導飛往台北私會張小生前,約我去看《電影史話》第一輯,一聽放映地點是太空館片長三小時,我便馬上耍手擰頭,謝絕他督促半桶水影迷進補的美意。但凡曾經在該放映室捱義氣的,應該都心照不宣,奇就奇在早年條件欠理想的場地如高山劇場已遭淘汰,對觀眾頸項肌肉潛伏嚴重損害危機的一間卻保留至今,複式影院容納百多人的小影廳不是數之不盡嗎,怎不考慮換一換?極力推薦的波蘭片《磨坊與十字架》,朋友們看了同聲讚好,但對TheGrand的放映水準媽媽叉叉,本來玲瓏剔透的畫面慘被春霧籠罩,據說隨片登台的導演非常不滿,痛心疾首宣稱:「我的四年心血,在香港變成一堆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