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之後,一啲「知識分子」與西方傳媒(包括經濟學人)都以為梁振英上台,會打破香港大亨與政府之舒適關係(cozyrelationship),勢將帶來轉變,受平民歡迎,此乃淺薄之見。香港一百七十年來以商貿為生存、求存主要條件,一九五○至一九八五年有輕工業興起,乃拜內地閉關自守之賜,八二年後本港工業開始北移,三十年來香港又回復商業貿易港地位,再加上出生於七十年代初之金融中心,繁榮更進一步,而金融中心之所以興旺,係拜中國改革開放,國企民企「走出去」之賜。可以咁講,一九五○至今共六十二年,無論港英政府或特區政府對香港最大貢獻,就係有自知之明,唔阻住地球轉,只係緊守本份,方便國際資金、本地資金自由投資,盡量利用中國大陸局勢轉變所帶來之機遇。
在此情況下,政府必然被標籤為「親商」(pro-business)。梁振英之競選口號係「穩中求變」,求甚麼變,大家仲未知,但一啲人話聽見個「變」字就零舍興奮,以為有「變」就係對富裕階層打壓,對平民階層好,社會財富分配得更加公平。睇番歷史,一九四九、五○年時,上海市人民,全國人民夠認為有變便是好,打倒資本家地主便是好,均富便是好,怎料到將上海富豪、鄉間地主打到跪玻璃之後,全國會一貧如洗,均富變成均貧,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
左丁山天生不信任無內容之變,無社會基礎之變,自認係改良派,不是革命派。梁振英之身份可疑,求變之說可疑,葫蘆裏不知道賣甚麼藥,難以安心。佢說話太滑,最識玩弄文字之上文後理,實在難以令人信服,必須睇清楚佢會點樣做,點樣麻醉對手。譬如左丁山一向支持興建高科技焚化爐,以解決本港堆填區不足之問題,但梁振英在競選時講一句不贊成,啲環保團體就開心晒,笨蛋議員陳淑莊去立法會竟然鬧邱騰華:新任特首都唔贊成起,你做乜要將焚化爐議案提上立法會?立法會因此擱置此議,留待梁振英發落,啲議員咁容易上當,以後監察「梁特首」施政時,靠晒《蘋果》咯(見沙膽虹與李怡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