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父母,人人都眼光遠大、深謀遠慮,處處為子女安排。今天,我卻反而想說一些幼稚的東西。
這就得由幼稚園談起。「幼稚園」這個中文名,改得不好,因為總是給人很幼稚的感覺,身為幼稚園的校長和老師,很不幸地、似乎總是被其他各級的校長老師比下去。
幼稚園的原名是「Kindergarten」,Kindergarten是德文,Kinder代表孩子,garten意指花園。與其說Kindergarten是升小學的踏腳石,不如說它代表着一種教育理念。
這個名稱是由德國一位教育家FriedrichFrobel發明的,他的目的是要建立一類學校,協助幼兒由在家生活慢慢過渡到學校生活。
「孩子的花園」
這類學校的核心價值,一如其名,是「孩子的花園」,讓孩子開開心心學習的地方,將他們視為花園裏的小樹苗般悉心栽種。
FriedrichFrobel在1840年,在德國建立了全球首間Kindergarten,老師透過音樂、繪畫和遊戲,令幼兒學懂社交、表達自己、獨立自理。自此,Kindergarten慢慢在世界各國出現,並成為了學前教育最重要的一環。
人類智慧大躍進
然而,在Kindergarten出現170多年後的今天,孩子如果只學會社交和自理,那間幼稚園一早被家長唾棄了。他們還要學中文寫字和組句、英語拼音和串字、普通話、兩數位的加法和默書。
或許真是170年來人類智慧大躍進,小朋友一代比一代聰明。不過,最近有兩位朋友苦惱地說,他們才4歲的孩子經常哭鬧拒做學校的功課紙。到底,這是小朋友、抑或校方、家長的問題?
希望大家每次見到孩子書包上那個Kindergarten的字,能記得那裏是「孩子的花園」,是開心和小心栽種的地方,不是強迫和揠苗助長。
作者蘇菲,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