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乳癌資料庫的成立,是有賴病人與醫護者的支持,為本地乳癌狀況提供更深入了解。今年已踏入第四年,約有七千五百個累積個案,預計明年將達一萬個。個案基數越大,調查所得資料越豐富。事實上,資料庫過去三年所進行的三次研究,報告均反映很多有用資料,是香港醫療史上未記載過的,對我們行醫者亦大有啟示。
第一年調查報告顯示,婦女通過普查(即定期檢查三部曲--自我檢查、醫生檢查、X光檢查),及時發現的乳癌病人,期數較偶然發現的期數為低。普查者由零至一期佔多數,腫瘤尺碼約在一點四厘米,較偶然發現的二點一厘米為細。
對病人而言,腫瘤尺碼意義重大。乳癌第一、二期的分野,以腫瘤尺碼二厘米為分界線。據資料庫統計數字顯示,第二期乳癌病人,八成以上要化療,而第一期要做化療的則少於一半。這反映普查對婦女健康的重要性,問題只是由誰付鈔而已。新加坡政府近年已開始資助婦女普查,反觀香港政府,卻連普查的可行性報告都不肯做。
第二年調查報告,反映病人選擇私家與政府醫院的情況。結果顯示有很多乳癌病人,會在私家醫院做手術;而化電療,則轉往政府醫院佔多數。這與政府醫院做外科手術要輪候有關。
根據國際標準,乳癌確診後,要三至四星期內做手術。政府醫院輪候需時,可能長達六星期。乳癌發展速度有快慢,所以乳癌病人寧願花錢到私院做手術。至於化療,私院與政府的治療方案大同小異,不少選擇了政府的服務。
而第三年的調查報告,則發現貧窮區,如深水埗、黃大仙、葵青等低收入人士聚居地方,普查習慣較少,乳癌期數較高。病人分佈半數在新界、三成在九龍、兩成在港島,與人口分佈相若。而港島的有一半有普查,反觀九龍不足兩成。
這些數據,除可供政府參考外,乳癌基金會亦針對上述情況,多落貧窮區宣傳及舉行講座,而乳健中心亦會聯絡區內街坊會及社工,協助有需要人士進行普查。早前試過由本會津貼交通費,社工組織一班婦女到乳健中心做普查。面對乳癌威脅,如何幫助弱勢社群,會是我們未來工作目標。
今年九月,乳癌資料庫第四份報告行將出籠。我們正廣泛尋找贊助,期待各方有心人予以支持。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
張淑儀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