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處弱勢時求和解,一朝轉勢便猖狂 - 李怡

蘋論:處弱勢時求和解,一朝轉勢便猖狂 - 李怡

在中央出手相挺之下,梁振英選前兩天已知勝券穩操,那時他開始提出「大和解」口號,這是弱勢勝者對強勢敗者求和,敗者不僅是唐英年,而且是一大批挺唐的政商界,包括許多重量級人物。
當選次日,梁振英往中聯辦商談一個半小時,他說商談甚麼中港合作都是胡扯,真正要談的,相信必是大和解的具體步驟。因為以他在政商界的人緣人脈之差,作為新當選的特首民望之低,在立法會所獲支持之少(60名立會議員只1人提名他參選),加上他的地下黨員身份受質疑,他上任後必定是荊棘滿途:當選後即有要他下台的示威,立法會調查他的西九案,公務員團體在選前發聲明不支持他,7.1就職當天會有多大規模示威更是未知之數。
接下來一周,梁振英頻頻落區做親民騷。中下層只顧搵食,不會理會他的狼性或甚麼共黨背景,見到一個名人到來,往往就有喜出望外之感,梁的親民騷經過傳媒報道,稍稍提升一點民望。但顯然並不能改變對他惡感人士的印象。4月1日,還是出乎主辦單位意外有1.5萬人上街示威。
大和解接着向挺唐建制派伸手。公務員團體、商界、金融界、專業界,因為考慮到日後還要同這個既成事實的特首打交道,所以不管是否心甘情願,也要接受表面的和解。中聯辦由副主任黎桂康出面約見一批省級政協委員,當中包括不少親唐人士,促使他們與梁和解。不少傳媒為了打好日後與當權派關係,降低了批梁的聲浪,有的還邀請親梁人士上節目對梁唱贊歌。
大和解的動作,對梁的聲望略有幫助,但幫助不大。最新民調,支持梁當特首的仍只有40.6%。他在「值得信賴」等四個項目都不及格。他的整體評價是53.6分,僅過半。此外,調查發現,小學或以下程度學歷受訪者最支持梁振英。換句話說,他的狡獪、善辯、做騷,對低知識水準的人較收效。
大和解另一動作是由中共出手安撫唐英年。左報在選前曾罵唐缺乏政治操守,「作出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還說他「有辱他們(祖孫三代愛國)的歷史」;選後就立即來個180度大轉彎,左報以全版篇幅盛讚唐英年愛國愛港,「足為世人楷模。」其統戰腔調也太惡心了。
梁振英本人就親自拜訪挺唐元老鍾士元,和具影響力的范徐麗泰。鍾士元禮貌地送梁到門口,但無表態。范太則直言她「不支持任何一個人,她只支持香港」,她也不會做建制派大和解的推手,並說和解不和解不重要。更意有所指地說「不能只靠說話,要以行動去做事」。實際意思是否定所謂大和解了。
至於代表商界的挺唐政團自由黨,副主席周梁淑怡公開表示,他們不支持梁振英,擔心他的強勢管治作風,未必會令社會和諧,她又認為梁在房屋、社會服務方面,做法較主觀,不符合自由黨信奉自由經濟的理念。公開拒絕了和解。
總的來說,大和解推動了與部份挺唐商界的「面和」,而絕對有理由相信是「心不和」,而「面和」也是基於日後工作的考慮,而非誠意接受梁當特首。至於代表商界的政團自由黨,則梁不但未能與之「面和」,而且存在很大的潛在對立因素。倘若唐英年外遊回港,重投自由黨,並以反對派的姿態參加九月立法會選舉。以他的政商人脈關係,絕對是梁政府的心腹大患。

此外,大和解還沒有和解到泛民各派。因為和解是依據共產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統戰方略去進行的,泛民並非「可以團結的力量」。而且和解是羽毛未豐的一時策略。一旦得勢,就會像西門慶把李瓶兒娶過門後一樣,皮鞭子抽過來也。中共歷史可為殷鑑。
梁振英在回應當前政事時,他大都表示這是現政府負責的事,他不便評論。惟有回應4.1示威警方使用胡椒噴霧時,他說他相信警方的專業判斷。他的兇相畢露。他當選的票數是689票,3.23民間投票選特首他的得票數是39,614票,詭異的是,前者三個數字相加,和後者五個數字相加,都是23。無論從隱藏的符號來看,還是從梁振英的言談來看,大和解只是處弱勢時的不得已之舉,一朝在市民放鬆警覺而他轉為強勢時,就會霎時變臉中山狼,防暴隊、催淚彈將隨着23條立法而來了。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