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大學首次證實本港有病人手部,感染存在於海水及環境的新金色分枝桿菌。一名工程師疑於發電站不慎被金屬物品,刺傷右手中指時受感染,傷口兩度腫起硬塊及流膿,要做手術切除及服用針對性抗生素才治癒。有專家表示,若市民懷疑傷口有慢性感染,要盡快求醫。 記者:陳沛冰
該名58歲男工程師約兩年前於發電站工作時,右手中指被尖銳的金屬物品刺入,有一個1.5厘米的傷口。他向急症室求診獲處方抗生素,兩周後傷口痊癒。但數月後他的傷口再腫脹及隆起硬塊,約一年後他於私家醫院切除腫塊。
刺傷手指不斷腫脹流膿
手術後約一年他的手指同一位置再有腫脹,他向另一醫院求診,服用抗生素無效。之後他轉向瑪麗醫院求診,當時手指的腫塊進一步擴大,持續流出黃色膿液,令他感到痛楚;他之前曾接觸海水。該工程師要再做手術切除腫塊,及連續三個使用針對性抗生素才痊癒。有關個案刊登在國際醫學雜誌《手外科期刊》。
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副教授葉永玉表示,院方將該男病人的腫塊進行化驗,證實帶有新金色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neoaurum),是本港首次有文獻紀錄病人手部感染該菌。
葉永玉表示,病人本身健康良好但仍受感染,估計是他刺傷時同時將細菌「拮」入傷口內,令感染的桿菌數量較多。一般人有傷口而接觸海水,感染的桿菌數量相對較少。
病人初期只是醫好表面傷口,但桿菌仍藏在體內,只是其抵抗力抑制桿菌沒擴散或入血,但桿菌沒死亡,故持續形成腫塊,直至使用針對性抗生素才痊癒。
文獻紀錄加拿大曾有病人中樞神經感染該桿菌後死亡;也有文獻紀錄外國有用尿喉的病人受感染,及有癌症病人感染後桿菌入血,他們均是免疫力較低。
葉永玉表示,新金色桿菌存在於海水及周圍環境,抵抗力差的病人較易受感染。若市民發現傷口有慢性感染,要盡快求醫。
話你知
88年首次有人感染
新金色分枝桿菌與常見的海洋分枝桿菌,屬於同一個家族,常存在於周圍環境及海水中。72年有文獻紀錄,新金色分枝桿菌首次於日本的泥土及海水發現,其後甚至在塵中發現。初時以為該菌不會致病,直至88年首次有文獻紀錄有人感染,才認清該菌的真面目。
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副教授葉永玉表示,接觸海水是新金色分枝桿菌與海洋分枝桿菌感染途徑之一,感染初期病徵未必明顯。要預防感染的市民需妥善包紮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