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wearereading:夢碎大道 - 余大千

Whatwearereading:夢碎大道 - 余大千

候任特首梁振英要用外滙儲備搞港版淡馬錫,扶植有利香港長遠發展的新興產業,連日來本版丘亦生及添馬男都有撰文分析。關於產業政策,近年較多人談論的著作,是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JoshLerner的《BoulevardofBrokenDreams(夢碎大道)》,Lerner曾擔任多個政府的顧問工作,近距離觀察政府如何PickWinners,有很多第一手的經驗。
如果夢碎大道的書名還未夠白,書名的副題是WhyPublicEffortstoBoostEntrepreneurshipandVentureCapitalHaveFailed(為何政府刺激創業及創投基金的努力往往失敗)。顧名思義,產業政策有很多失敗個案,香港的數碼港固然是經典反面教材,大馬政府2005年斥資1.5億美元打造的生物谷(BioValley),意圖培育生物科技產業,結果因為缺乏人才配套,而被嘲諷成生物鬼谷(ValleyofBio-Ghosts)。澳洲政府試圖催谷資訊科技產業,也白費心機。

矽谷成就 華府有功

不要以為作者的立場,是叫政府放棄指手劃腳,相反,作者筆鋒一轉,指政府不能因噎廢食,事關成功的回報可以很大,例子也不少。Lerner特別提到,美國的高科技搖籃矽谷,向來被視為容讓自由市場發揮威力的成功典範,但若細心研究矽谷的歷史,便會發現,其第一代龍頭企業如惠普的壯大,與國防部於一戰及二戰期間授予大量軍工合約有莫大關係,再者,蘋果、英特爾及Compaq在上市前,均曾接受政府的小企業投資計劃(SBIC)的財務支持,還未計史丹福大學的強勁科研,如何孕育及在資金上支援一批又一批的畢業生創業。
另一成功例子是人口與香港都是700萬的以色列,當地政府於1992年成立官方創投基金,重點去吸引外資及引入技術,加上以色列軍隊培養了不少科研人才,兩項有利因素結合下,以色列的高科技產業如雨後春筍,當地於2008年吸納的私營創投基金,超過法國及德國的總和,其人均高新企業數目冠絕全球。在納斯達克掛牌的以色列公司總數,比中國及印度加起來都要多。
作者指,幾乎所有高新產業中心的背後,都有政府積極干預的手影,絕非因緣際會水到渠成的市場現象。由於創新是達致長遠經濟增長的重要良方,而創投基金的蓬勃,能鼓勵創業及創新,政府的角色,便是盡量啟動這個良性循環,令整體社會得益。

引外資參與 添勝算

當然,由官僚來執行產業政策,始終有不少盲點,作者認為,官僚有一窩蜂(Me-too)的傾向,並且很心急見成效,以向選民交代,殊不知這是一將功成萬軍枯的勾當,註定要經過很多失敗,才會開一鋪圍骰。Lerner的忠告,是多點讓市場參與,不要抗拒外資,以及分階段投入資金。
誠如作者所說,產業政策並非洪水猛獸,但香港政府與新加坡相比,經驗無疑不足,加上近期官商勾結醜聞不絕,CY的新產業政策若過於勇進,一個搞不好,恐怕夢碎大道之餘,會成為另一個被詬病的利益輸送溫床。
余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