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存在貧富懸殊危機」。這句話的毛病在哪裏?
不是其中的真偽,而在語文。「沒有」就是「沒有」,不必以「不存在」來代替沒有。新上任的特首,喜歡「不存在」來代替「沒有」或「並無」。語言的矯揉浮飾,在語言捨簡單而就繁瑣,必有圖謀,在修詞心理學裏,有一個名堂,叫做VerbalCamouflage,語言的偽裝。
語言的矯偽,戰後在美國很流行。尼克遜的助理J約翰(JohnDean),在水門事件的聽證會,人家問他是什麼時候?他說:現在,但他不講Now,他說:「在時間目前這一點上」(Atthispointintime)。
第二天,美國許多民眾都學着亂說,本來一個字Now,變成冗長的五個字。
語言簡潔的社會,思想必定清澈。相反,政治氣氛混濁的國家,語文詞彙帶頭混起來,因為水混了,政棍才可以伸手進去摸魚。
譬如:「感受」就是「感受」(feeling),沒有「個人感受」(Mypersonalfeeling)。拚命架床叠屋,絕不是聰明,而是愚昧。
尼克遜之後,共和黨的國務卿海格,也不愛說Now,他說「在成熟時的這個骨節眼上」(AtthisjunctureofMaturization)。政棍喜歡把簡單的事,搞得很複雜,他們先用語言搭一個「雞棚」,以廢話的雞棚,體現一個騙局。
因此,可以說Many的時候,不要講Numerous,可以用Enough,不必講sufficient,「因為就是因為」,Because,不是Duetothefactthat。沒有就是沒有,不是「不存在」──滿口存在不存在的是故作玄虛的「存在主義大將」。「存在主義」是什麼東西?是三流知識份子沙龍喝紅酒的偽話題。對於這種人,每一天都是四月一日。